蜀客史料:民国十三年粤蜀吴氏往来书柬

评论

雅古坑是广东和平县北的一个自然村,该村居民主要姓吴。该村因为靠近江西定南县,历来是赣粤交通的必经之处。清代前中叶,和平县北的雅古坑、谭邦、水口等村落的百姓扶老携幼,从赣南北上,前往四川开垦落业。下文提及的吴振文便是其中之一。吴振文在原乡从事的是挑夫生意,专门帮乡亲搬眷入川。乾隆年间入川时,因主家背信弃义,不给盘资,导致吴振文滞留在川。幸得乡人杨翁收留,遂定居于简阳。吴振文家族在道光十九年曾与原乡通信,获取了原乡的族谱。此后八十多年,中断了联系。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雅古坑吴书先才修书一封,寄往蜀中。由于吴书先不熟悉四川地名,将收信地址写为简阳石钟滩,结果误被当地吴氏所得。所幸,该信几经辗转,终于递至吴振文后裔吴国懋手中,两地的联系才得以重续。在双方的往来书信中,除了询问彼此的境况,还介绍了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这些信息都对后人了解当年的社会情况颇有价值。特将往来书信整理,刊发本号。(陈伟平)

蜀客史料:民国十三年粤蜀吴氏往来书柬

广东和平县寨西雅古坑自然村

一、和平县吴书先来信:

振、挺文二公期孙列列大人均览,径后者:至乾隆年间,二位尊先伯祖,迁居蜀地,人财兴旺,至于嘉庆、道光年间有信来回,以后数十年并无信音通往矣,百年契阔,万里睽违,余思得同宗一派,分居不远,尝云:血肉万代之亲,数代之内,岂有肯相舍乎?!同登坟茔而祭祀,阴阳皆有倚门之望,路途虽远,挂虑在近,俱系山遥水远,天各一方,欲与往来难矣,非独口无谈,目无见而也未闻也,所仰望而思之兄弟叔侄之情无矣!幸而迩年以来,邮局往来,问侯甚便,请问二公嗣孙,传下人口多寡,曾否分居别处,功名官职多少,富有几何,川省州县,某姓为官,汝居之地以某物出息为世业,曾否年年开战,有无贼匪云。地自振、挺二公传至今几世矣。信到之日,一概载明回报。与吾知之,信回者即是面见也。

余居梓里地,人财稀弱,乾隆年间,与先伯祖二公同胞骨肉,生吾者采文公也,彼亲乎兴发,置有田租谷千余石,至今各自分散,仍有百余石作为蒸尝学租,人传至今,九代见也。桑梓之屋形图为金盆,明师所作,后靠排插三峰,俱系山野之地,功名财丁兴发不大不多,前清年间不过庠生、廪生为贵,共入文武十余人,迄今文武之学,尽皆归阴,目下不过业生而已。丁不过百余之度,名俱耕种穷贸易度日,山场竹麻出息,造细贩卖,仍至名至今。

粤省东江陈军、孙军二首相拒三载,江河闭塞,老少未得安康,各项货物抽捐,商民受害,军需陆续勒捐,贪富难过,余不尽述。信寄之后,即候玉音回答,余无别叙,专此运闻。敬请兄弟叔祖列列迩安,再者梓里之地,在于广东省惠州府和平县雅古坑,地名与江西兼界,至定南十多里,龙南十几里,至本县和平六十里。

和平县始祖吴楚公,二世祖友全,三世祖伯善,四世祖水富公,五世祖长发,六世祖文宝。七世祖万兴,八世祖永宣,九世祖颜公,十世祖玉坚,十一祖普宙,十二祖海公,十三祖文炜,十四祖世珍,十五祖愈公,生子三挺文、振文、采文。

甲子年(1924)七月上浣之六日吴书先

蜀客史料:民国十三年粤蜀吴氏往来书柬

道光十九年简阳振文吴公派族谱

二、简阳县吴国懋回书:

族君书先阁下,及采文公嗣孙列列先生阁下:云山修阻,莫把言念之怀,支派同归,难忘将伯之助,窃以江河悠远,音问鲜通,而雁重逢,遥瞻弥切,何忆数十年之无闻,今一旦而确悉,不禁喟然叹息遭遇之毁也。

但邮筒虽便,而人地渺茫,族君不以八行之无着,深切一念相通,敬宗收族之谊,不于斯而窥全豹手。慨自吾公徙蜀,千里迢迢,粤东坟茔,登陇拜祝,万不可得,及今九世,虽春雨秋露之孔毁,亦惟布尊倾觞,遥拜天涯,欲培一抔之土难矣!幸君先世,铭德梓里,丘陵之陇,不致于古墓湮没者,皆赖君先世,及今伯叔弟兄子侄之赐也,虽祖宗有同登之义,而子孙无异致之殊,但采公以大宗承山宗,而我公及挺公又皆入蜀,愈公之墓触不赖君等之筹虑乎!言念及此情,殊慨然唧结之报,此恩弥笃。芘云翰远来,并间振、挺之公,但挺公之嗣,蜀谱虽载有德派三人,云派五人,未知驻足,前辈无传,讯之长者,不触深道其所以。而与吾同简所居和平县吴姓虽众,或分支于海公,或派别于普宙,挺公子孙,未之概见,不敢望陈,惧亵也。

吾振公以前清乾隆入蜀,创业维艰,有及云派十三房分居,各分受田土三百余亩,银各百斤。其教子训孙,以耕读为业,耕者不无勤俭奢侈之成败,先业已失大半。读者虽在鹏搏鲸,天之经纶,功名概不入选。其荣耀乡里者,不过捐输顶戴而已。现刻男女丁口不下二千,门户已至数百,读书种子渐渐稀疏,而耕耘职业仍然依旧。

简郡出产米、麦、豆、盐、酒俱有,但只供一时之需,尚仰给于邻封始足。大宗以棉花、红糖为以有勿无之用。然自辛亥变动以来,战争愈多,人事日蹙,百物徒涨十倍,殚其地之出,不足供养之需。兼之滇、黔、蜀省,叠次争地以战,而言自治者,皆以蓄兵养锐为务。蜀郡一区养兵至五、六十万,以刘、赖、田、杨、雄为首分防驻扎,各有爪牙羽异之师长,军需所吸,粮至十八年,是以贫者苦于衣食之艰,而富者竭于派款之索。当此中原,逐鹿之局,天下忧攘之秋,嗷嗷斯民,伊于胡底,真有蜀粤同春之慨也。

所恨者,千里睽隔,一识无缘,遥忆之宇,深切荆州,安得剪烛面窍,共话巴山夜雨乎!特此寸楮,用覆尺素,临颖神驰。顺询:

书先先生近佳,并候阖族列列近祺!

来函云和平始祖楚公,二世友全。蜀谱则载泰甫生四六郎,四六郎生源公,源公身遭流离,生友全公,为和平始祖,则无楚公一代。不知源公即是楚公否?或另有楚公一代?而后乃友全乎。来函云“雅古坑”,蜀谱则载“瓦觚坑”,音虽相似,字义太疏。此二事君等身处梓里必有所据,日后来书,请考核实,明书以示,俾传来世,永远不忘。

乙丑(1925)春正月既望二日 国懋敬覆

公众号: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9月9日 20:11:08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历史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今天的中原人,都会说我们有五千年历史了。那么问一下:五千年前中原人是靠什么东西抵御中原地区的冬季严寒的呢?靠刨坟掘墓挖找实物证据的考古学家们有扒挖到了吗? 五千年前的中原人,求生存必然是要围绕着吃饭和...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历史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李杰,字文英,别号松菴,明代高密西隅人,生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成化九年(1473年)三月十八。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官睢州学正、镇海太仓卫教授。 李杰出身于宋元...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历史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明代高密历史上有两位战姓孝子,曾被后世传颂数百年,他们就是战正、战翱叔侄。 战正,字得义,明代高密北隅人,洪武年间,战正之父战思道辟为县衙掾吏,不久调任福建大宁县,当时战正之母身孕在身,其父独往赴任,...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