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商品交换情况

来源:公众号 苗青滨海新区财经评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分工、国际贸易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贸易体。与现代社会相比,中国古代进出口贸易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虽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但贸易商品单一、规模很小,以下就做一点介绍。

先谈谈古地中海沿岸区域,这里曾出现过多个区域性文化、民族、国家,因这里的特殊地理环境,在区域内的跨国界商品交换、贸易交流比较容易,非常频繁发达,最终就孕育出近现代国际贸易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基本规则。

与地中海文明相比,中华大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中华古代经济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状态。虽也有与其它区域的经贸交流活动,但真正的国际贸易规模有限、发展较慢,商品种类也很单一。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茶叶、瓷器,进口商品主要就是马匹、香料、珠宝。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1、先秦及汉代。尽管没有明确文字记载,在商周时期甚至更早,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就有经贸交流。中国有文字记载的跨国贸易开端,标志事件是“张骞公元前139126年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政治文化目的、并不是商业行为,但他在贸易方面也作出贡献,即探索建立一条稳定、畅通的中西方陆路贸易商路——丝绸之路。

大体也是在汉代,中国出现了海上跨国贸易,即海上丝绸之路。当时这种沿海岸线的航行运输已达到印度半岛。

文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将中国的桃、杏、梅、桑蚕等栽培技术传到西方;又将苜蓿、小麦、葡萄等农作物种植技术带回中国。特别是苜蓿,它是养良马的优质饲料、对中原王朝很重要。当时中原王朝的主要出口商品就是丝绸,已到达地中海区域、受到全世界欢迎;进口商品则主要是产于印度半岛的香料。进出口商品的主体还包括金银、钱币、珠宝等。

中国古代的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商品交换情况

2、隋唐时期。中国跨国贸易有大的发展。此时陆上丝绸之路极大拓展,出现了长安、凉州、敦煌等贸易中心城市。同时,伴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跨过了印度半岛,与伊朗、阿拉伯帝国建立了规模较大的贸易联系;与东亚邻国韩国、日本的贸易往来也大为增加。海上贸易促进形成了广州、潮州、扬州三大国际港口。

还有一个小常识:自古至今都是海上贸易效率高于陆路贸易。尽管海运也有沉船风险,但运载量更大、安全性更高。

3、宋元时期。中国跨国贸易呈现飞跃式发展,原因:一是宋代的社会、经济、科技、生产大进步,除丝绸外又形成瓷器、茶叶两大主力出口商品,还出现了与游牧民族的“茶马互市”;二是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到南宋、元代海运贸易规模更大,成为国际贸易主要通道;三是宋元两代都鼓励跨国贸易,最早设置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极大保护和促进了民间跨国贸易的发展

4、明清时期。中国跨国贸易有所萎缩,远没有宋元时期光彩照人!出口商品结构与唐宋也没有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式封建帝国成熟、国家不再鼓励跨国贸易,其官营色彩越来越浓厚、削弱了贸易活跃度。但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发生巨变,发生了文艺复兴、大航海、工业革命等,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必然被动地发生变化!

大体而言,中国古代跨国贸易的商品结构比较单一、贸易规模也不大。规模较大的商品不过三、四种。

一是丝绸。中国丝绸生产历史悠久,西汉初期丝绸业快速发展,技术、质量、产量都是飞跃发展。此时,丝绸产品已通过民间贸易途径进入西方、地中海沿岸,受到罗马帝国贵族欢迎。到唐代,丝绸生产区域南移、生产规模更加扩大,同时还有了成熟的印染工艺,使中国丝绸受到全世界欢迎。此后宋元明直至清代中叶,丝料和丝织品都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最终随着西方现代棉毛纺织工业发展,中国丝绸出口才衰落。

出口规模,清代乾隆至道光时期(公元1800之前),中国仅生丝这一项,顶峰是每年出口30至50万斤,折合白银50万两(大约能折合现在的5000万美元)。可以看到当时出口贸易规模仍是非常有限。

二是瓷器。中国瓷器出口始于唐代,但此时还处于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主要出口三彩陶、青白瓷,质量和款式均较一般,在世界上影响不及丝绸。到宋代,中国的瓷器工艺逐步成熟、花色增多、产销扩大,进入空前繁荣时代。特别是南宋鼓励海运贸易让瓷器远销世界各地(东南沿海有大量烧造外销青瓷窑口),中国因此有了“瓷国”的美誉。到清代道光时期,中国瓷器质量领先世界、受到世界各国欢迎,出口达到顶峰。

出口规模,清代在1800年前后,瓷器每年出口量5000担左右,现已无法判断1担瓷器具体数量和价值,但看来规模也不算太大、对于清朝廷不算重要收入。总的说,尽管还会存在民间贸易,海外也只有少数人能珍藏和使用中国瓷器。

三是茶叶。中国人饮茶习惯始于汉代、兴于唐代、成熟于宋明时期。茶叶贸易最早是宋代与游牧民族“茶马互市”。当时,亚洲北部游牧民族了解到饮茶的好处、形成喝茶习惯。宋军与游牧民族打仗特别需要战马,而这种战略物资只有靠生活必需品茶叶来交换,因此,茶叶换战马成为1000多年间中国最重要的边贸形式。明清时期,由于英国人、欧洲人形成饮茶习惯,向欧洲出口茶叶成为300年间最重要贸易收入来源。

出口规模,清代在1800年前后,茶叶出口为每年几十万担,折合白银500万两(大约折合现在的5亿美元)。之后在1880年代达到顶峰,每年出口240万担、折合白银约3400万两。规模虽也不大,但已远超丝绸、瓷器了。

四是漆器。中国漆器历史悠久、曾是世界独有。从战国时期到汉代,漆器工艺逐渐成熟,有壶、盆、盒、案、屏风等多种,很多漆器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汉代丝、漆出口并重,虽以丝为主,漆器也经丝绸之路辗转西行。汉代漆器还出口到朝鲜、越南、日本。唐宋时期是漆器出口盛行的年代,出口虽不及丝绸、瓷器数量多,但在周边国家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还有香料的进口。香料曾是中国长期大量进口的商品,是典型的“进口奢侈品”。汉代史料已记载了大宗香料进口,最早是“苏合”,即野茉莉属植物分泌的一种芳香树脂。唐宋时期由于鼓励跨国贸易,香料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商品,主要中间贸易商是阿拉伯人。此时因中国大量出口丝绸、瓷器、漆器,就有足够的货币进口香料、使进口量大增,香料便能“进入寻常百姓之家”了。

宋代时中国进口香料品种多达20多种,如苏合香油、龙脑香、乳香、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木等,在中国价格差异极大、用途广泛。有的香料是燎点、熏蒸空气、去暑热;有的是供佛之用;还有的是制成香球、香囊佩戴(有驱邪、洁爱的寓意)。还有如乳香、沉香,据称有活血、止痛、除瘀、止吐等医用功效。从蔷薇科鲜花中提取的液体,就是“花露水”。此外,宋代人还曾将龙脑等香料加入茶叶里冲饮。

除了上面这些,古代的金银铜钱、珠宝、手工艺品等,也是跨国贸易中的主要商品,进口、出口都非常多。进口到中国的主要是犀牛角、象牙、珍珠、宝石、玻璃等。不过它们的进出口规模都不会太大。

除此之外的进出口商品就是马匹、农产品了,受当时交通条件的影响,跨国贸易规模也不大。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苗青滨海新区财经,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8月5日 12:02:10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历史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今天的中原人,都会说我们有五千年历史了。那么问一下:五千年前中原人是靠什么东西抵御中原地区的冬季严寒的呢?靠刨坟掘墓挖找实物证据的考古学家们有扒挖到了吗? 五千年前的中原人,求生存必然是要围绕着吃饭和...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历史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李杰,字文英,别号松菴,明代高密西隅人,生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成化九年(1473年)三月十八。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官睢州学正、镇海太仓卫教授。 李杰出身于宋元...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历史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明代高密历史上有两位战姓孝子,曾被后世传颂数百年,他们就是战正、战翱叔侄。 战正,字得义,明代高密北隅人,洪武年间,战正之父战思道辟为县衙掾吏,不久调任福建大宁县,当时战正之母身孕在身,其父独往赴任,...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