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经》和《左传》记载鲁国从桓公允开始,连续六代鲁君都娶了齐国姜女为君夫人,这7位姜女广义上说,都是姑侄关系加深为婆媳关系。
齐国一贯重视科技生产力,姜女们在幼时都接受了良好的素质教育,也形成了与亓他诸侯女子截然不同的鲜明性格,为齐国左右鲁国政局做出了许多贡献。
《春秋经》是鲁国的史书,对君夫人的生平描述相对多些,而鲁国嫁出的姬女则表现平平,或者是嫁女泼水不足道,不过最根本的还是姬女在鲁国的懦学教育体系下成长,鲁国较早进入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形成较早,姬女无法在政局中有所表现,最著名的共姬,也不过以悲剧色彩的烈女形象留名。
反观进入男权社会较晚的商族和羌戎,仍保留着相当的女权,这在商代的妇好、春秋的姜女身上得到体现,也在战国时代的秦宣太后身上得到体现。
齐姜之后,鲁君与齐君的代差已经超过三代,显然很难再找到适合的联姻对象,齐鲁之好大概也就至此告一段落了。
齐国还有一个近邻:姬姓卫国,姜女嫁入卫国宗室的也很多。除了嫁给卫前庄公杨的硕人庄姜和夷姜,三嫁太子伋、卫宣公晋、卫昭伯顽的宣姜外,《左传》还记载了卫定公臧也娶了姜女,现在用他丈夫的谥称,称作定姜。
臧是卫成公郑的孙子、卫穆公速的儿子;速的父亲无疆是宣姜三嫁卫昭伯后生的第二个儿子,算来定公臧是卫昭伯顽的第四代孙。
定姜是和穆姜、齐姜同时代的人,直到定公臧临死那年,《左传》才有定姜的文字记载。
定公臧和孙林父君臣不和,孙林父出走晋国政治避难,臧追杀到晋国,夺回了孙林父的封地。这年正是汜之战钟仪被俘的584bc,《左传-成七》:
卫定公恶孙林父。
冬。孙林父出奔晋。
卫侯如晋。晋反戚焉。
七年之后,晋厉公寿曼斡旋孙林公回国。寿曼这个名字还有一个读法,是和某大国卸任元首音近。《左传-成十四》:
春。卫侯如晋。晋侯强见孙林父焉。定公不可。
夏。卫侯既归。晋侯使郤犨送孙林父而见之。
卫侯欲辞。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见而复之。
定姜从这个时候开始展示他的政治才能,这年接下去定公挂了,定姜就有了以太后身份参政的可能性,历代姜女在国内受到的教育,大概有潜伏等待这类机会的相关课程吧。可是定公指定的接班人是次妃敬姒之子献公衎。定姜大概也有丰富的易学知识,他对局势判断有自己的判断,并影响到臣民。《左传-成十四》:
卫侯有疾。使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为大子。
冬十月。卫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见大子之不哀也。不内酌饮。叹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
大夫闻之。无不耸惧。孙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于卫。尽置诸戚。而甚善晋大夫。
鱄可能是定姜的亲生儿子,夭折了。这个名字出自《山海经》,想必是定姜给起的,出生那年卫国可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
公元前563年,郑卫之战,寡居了14年的定姜,有机会展示他的易学造诣。
《左传-襄十》:
孙文子卜追之。献兆于定姜。姜氏问繇。
曰: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丧其雄。
姜氏曰: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大夫图之。
卫人追之。孙蒯获郑皇耳于犬丘。
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与筮法相比,卜法甚至都没有传世的典籍,所以难度相对更大。定姜没有亲眼看到龟甲,靠孙文子转述就能做出判断,并且最终得到验证,易学造诣水平可见。
公元前559年,孙文子发动政变,献公衎跟记名母亲定姜逃往娘家齐国政治避难。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向祖宗牌位吿解时候还哭诉无辜。定姜教育了他一番,《左传-襄十四》:
子鲜从公。及竟。公使祝宗告亡。且告无罪。
定姜曰:无神何告。若有。不可诬也。有罪。若何告无。舍大臣而与小臣谋。一罪也。先君有冢卿以为师保。而蔑之。二罪也。余以巾栉事先君。而暴妾使余。三罪也。告亡而已。无告无罪。
这段话杨伯俊大师翻译下来:
如果没有神灵,报告什么?如果有,就不能欺骗。有罪,为什么报告说没有罪?不与大臣商量而和小臣商量,这是第一条罪。先君有正卿作为师保,而你却轻视他们,这是第二条罪。我用手巾梳子事奉过先君,而你残暴地对待我像对婢妾一样,这是第三条罪。只报告逃亡算了,不要报告没有罪!
逻辑严谨,有理有据,还结合自身体会,太经典的说教。
《左传》整篇说到卫献公衎的都没什么好评价,当初孙文子发动政变,亓实多半只是为了自保,孙文子扶卫殇公剽上位,12年后剽准备卸磨杀驴,结果孙文子又跑到齐国向在那里政治避难的献公衎效忠。546bc卫献公衎在齐晋两大国的支持下重回卫国当政,三年之后安稳地交班给儿子卫襄公恶。《春秋经-襄二十六》:
春王二月辛卯。卫宁喜弑其君剽。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
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
这个败家的卫君能失国而复得,多半要归功于他记名母亲定姜后期的教导。
- 微信:1715524655
- 公众号:秘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