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进程受气候大周期波动的影响极大

评论

以往我们看中国历史、谈社会动乱和王朝更迭,多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以及阶级斗争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但其实古代中国气候的大周期变化对历史进程、人口增减、生产力发展影响巨大,甚至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著名学者竺可桢开始,中国建立了“历史气候学”,他们经多年研究和积累,大致确定:中国古代自公元前2000年到当代的4100年,曾经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气候波动变化过程,即四个千年大周期(或三个周期)。

这几个气候大周期中,在“温暖期”时古代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有保障,社会就会稳定发展,纵观历史,恰好是前三个“温暖期”,孕育了中华文明以及汉、唐盛世;在“寒冷期”时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粮食供给出问题、社会矛盾增加,普遍还会瘟疫流行,从而引起大规模战争、社会动乱、王朝更迭。

总的说,古代中国一直是“地广人稀和人力资源紧缺”状态,直到江南地区深度开发、生产力提升的南宋时期,人口规模才接近1亿、到清代跃上4亿台阶,其间存在很大波动、是“螺旋式增长”,与气候大周期的关系如下。

1、第一周期:至少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至公元前1100年是一个900年的“温暖期”(周朝之前);接着是约300年的“寒冷期”(到公元前700年),属于西周早期

商代之前及整个商代,黄河流域非常温暖、湿润,估算年平均气温比当代高5摄氏度以上。考古发现,中原河南此时有大量森林和草原,还发现热带、亚热带动物化石和骨骸(人类捕猎收获)如大象、犀牛等,而当代我们只能在云南见到这些动物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温暖期”,黄河流域才孕育出伟大的“中华文明”!

西周初期中原地区进入“寒冷期”。直接证据就是上述热带、亚热带动物从这里消失(逐步南迁)。中国最早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了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00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说明此时长江流域冬季出现冰冻,当然也说明之前长江流域冬季是不结冰的。这个“寒冷期”对农业、人口的影响应该也存在,只是历史记载很少。

2、第二周期:从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元年是一个约800年的“温暖期”(到西汉末年);接着是400多年的“寒冷期”(到公元500年),已接近隋、唐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700年开始的“温暖期”,文字记载多起来:春秋时期鲁国史书记载,此时冬季“无冰可藏”,证明山东地区冬季变温暖了;《诗经》中有5处提到典型亚热带植物梅树,说明当时在山东、河南、秦岭地区很常见,而当代北方地区已看不到梅树了;还有孟子、荀子都曾说过,战国时期(公元前300年左右)黄河流域粮食作物可“一年两季两熟”。

气候变化对历史的影响,文字记载也多起来!关键是春秋时期温暖的气候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引发公元前600年开始的封建制度瓦解(类似于与“欧洲中世纪”),虽然孔子称其为“礼崩乐坏”,但其实是一种社会进步!导致了后续战国七雄形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强大统一的汉帝国建立、强汉击败匈奴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诞生了“大一统王朝”!

这个气候大周期(包括“寒冷期”)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温暖期”,推动了农业生产极大进步,尽管也有频繁战争,但总的趋势是人口增长,估算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人口已达3000万、西汉帝国则达6000万峰值。

自东汉开始的近500年“寒冷期”,史料记载淮河、长江流域冬天河水都会结冰、渤海海面也会结冰,比当代的中国还冷!竺可桢则认为,当时黄河流域进入春季,要比当代晚两个“节气”。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记载,中原的石榴树需包裹才能过冬。寒冷首先影响的就是农业和人口,即使在东汉和平时期,人口峰值也未超过西汉、只有约5700万。

更深刻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气候变化带来瘟疫流行(估算死亡上千万人),引发汉王朝颠覆、国家分裂,从此进入了三国、魏晋、南北朝,即从公元190至590年,整整400年的大动乱、大分裂时代。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只有稍暖和的长江以南地区好一些,中原王朝的人口则一直徘徊在2000至3000万之间。

中国历史进程受气候大周期波动的影响极大

3、第三周期:从公元500年至公元900年是一个约400年的“温暖期”(北宋建立前);接着是约300年的“寒冷期”(到公元1200年),大体是跨越两宋的时期。

史书记载,唐代长安冬季一般无冰、无雪,很多已在北方消失的植物,如亚热带的梅树、柑橘又能在北方生长了,唐代就有很多咏梅诗,证明长安、洛阳是有梅树的。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扬州)已明确记载出现了“一年双季水稻”。也正是这个“温暖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大唐盛世”!这个时期的人口虽然还在6000万峰值(也有估计已达8000万),但国家和百姓的富裕程度历史罕见,甚至超过中国在1900年代的水平

到唐末战乱、五代十国时期,也刚好进入新“寒冷期”并跨越两宋。这个时期北方没有梅树了!引得大诗人王安石、苏轼都感叹“北方已无梅”。而长江流域的橘树也出现大量冻死的情况。

这个“寒冷期”对农业、人口的影响也很大。繁荣的北宋人口也只约5000万(包括江南地区)、远未达到历史峰值。不过,由于生产力的提升,特别是温暖、湿润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削弱了气候的影响,南宋时江南地区人口有很大增长。

寒冷气候对历史的影响或许还有:辽、金、元这些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自己生活的区域也受气候影响,但他们更容易适应寒冷天气,于是更加频繁地对中原地区进行掳掠、更加难对付,因此加速了北宋、南宋的灭亡!

4、第四周期,或是第三周期的延续:从公元1200年至公元1300年,是一个仅100年的“温暖期”(宋末元初),非常短暂且回暖程度很低;接着是600多年的“寒冷期”(直到公元1900年后)。或者也可将这个周期归入第三周期,即从公元900年至1900年,一个长达1000年的“寒冷期”,而在这个长“寒冷期”的后期,即明清两代约500年,也是公认的全球气候“小冰期”,中国则称“明清小冰期”。

还有一个小常识:明清时期中国各地“地方志”已健全完善、对气候变化的记载非常丰富、研究“历史气候学”更加便利,竺可桢称为“方志时期”

在这个长“寒冷期”,还有几个极寒的“冷峰年代”,对历史影响很大。一是公元1620至1720年(在“明清小冰期”中),是最冷的一段时间!南到“鄱阳湖”冬天已结冰,北京冬季估计比当代至少要冷2摄氏度。直接导致明末旱灾、瘟疫流行,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国家财政破产、清军入关,让明王朝走向灭亡。

熬过“极寒”的这100年,到清“康雍乾”时期、气候稍稍回暖!同时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畜力增加,还有水稻优良品种(占城稻)、玉米、番薯(山芋)、马铃薯(土豆)得到广泛种植,从而促进了人口爆发式增长,到1800年左右跃上4亿台阶!当然这其中也有清代废除人头税(丁税)的功劳,以及生产分工深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

二是公元1840至1890年,寒冷程度也很严重,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并加剧了当时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尤其是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土客械斗”和“太平天国运动”,对东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破坏极大,经济、人口损失惨重。

过了1900年后,全球气候则逐步进入“全球变暖”的新时期。当然,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气候对人口、历史的影响也不再强烈了!

作者:苗青 公众号:苗青滨海新区财经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1月13日 19:10:26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历史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今天的中原人,都会说我们有五千年历史了。那么问一下:五千年前中原人是靠什么东西抵御中原地区的冬季严寒的呢?靠刨坟掘墓挖找实物证据的考古学家们有扒挖到了吗? 五千年前的中原人,求生存必然是要围绕着吃饭和...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历史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李杰,字文英,别号松菴,明代高密西隅人,生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成化九年(1473年)三月十八。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官睢州学正、镇海太仓卫教授。 李杰出身于宋元...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历史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明代高密历史上有两位战姓孝子,曾被后世传颂数百年,他们就是战正、战翱叔侄。 战正,字得义,明代高密北隅人,洪武年间,战正之父战思道辟为县衙掾吏,不久调任福建大宁县,当时战正之母身孕在身,其父独往赴任,...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