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叙州文化世家鲁家园邱氏

来源:公众号 巴蜀客家研究微刊评论

自古以来,宜宾(北宋末年至清为叙州)便是川南著名的文化之乡。宋代宣化的程氏、开边的廖氏,明代长宁的周氏、李氏,都以博古通经,擅长词赋而闻名全国。到了清代,随着五方移民的迁入,为宜宾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的文化世家随之缔造,本文所涉及的邱氏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一、闽粤移民入川与邱氏家族

邱氏家族祖籍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是清初迁入四川的闽粤客家人中的一员。闽粤客家人在清初四川移民中在人口规模上仅次于先来的湖广移民。虽然入川年代普遍晚于后者,但客家人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善于农商的优势,站稳了脚跟,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与湖广移民并驾齐驱。邱氏家族定居的叙州府,位处川滇交界,明清时期是川滇物资交流的中枢。在康熙末年,就已经有大量的闽粤客家移民迁来定居。在这批客家移民中,除了一部分从事农耕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定居于城市和场镇,以商业为生,主要经营布匹、蔗糖、烟草、靛蓝、山货、文房用品。他们依托川滇贸易和原乡的商业网络,逐渐发展壮大。在雍、乾时代的叙州大商人中,便有不少是闽粤客家人。如走马街蓝靛行的赖氏、小南门山货布匹行的周氏、北门古戎花行的黄氏、山货业曾氏、柏溪场糖商唐氏、文房业魏氏。这些客商家族不但坐拥千万巨赀,而且广泛参与城乡社会事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乾隆末年,修建于商业中心走马街上的广东南华宫和福建天上宫,不但以规模宏大而著称于世,而且两宫会产数量庞大,也位居全城会馆之首。闽粤客家移民的势力,自然也影响到地方志的书写,嘉庆《宜宾县志》在描述清初的移民时,竟认为:“大抵来自元明者多吴楚,来自皇朝者多闽粤”。正是这样的背景为邱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入川始祖邱可博,出生于镇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邱永鐈是闻名乡里的老秀才,曾著有《学庸补注》流行于世。邱可博定居叙州时,身无一物,以佣工为身。到了其子邱学贵时,才略有所积,在本城闽粤客家移民圈子的崭露头角。他因“事亲至孝,为乡党范”(谭宗浚《邱稼村传》),颇得南华宫内诸乡亲的青睐,开始和本城的客家大族联姻。邱学贵长子邱应华娶了广东平远入川的林氏之女。该林氏家族是城内的工商业巨族,同时又涉足官场,族中的林锦泉曾获得候选训导、林沅则捐赠内阁中书。到了邱应华时代,邱氏的通婚圈又进一步扩大。邱应华的长子邱大成,先娶广东同乡洪雅县教谕、叙州府翠屏书院山长周道昌之女为妻,继娶原籍广东长乐的绅商杨能奇之女,进一步提高了邱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在邱应华时,邱氏家族搬入了城内的公馆区鲁家园,修建了三进的邱氏宗祠(花园),和同街的闽粤客家杨氏联宗祠、广东横陂入川魏氏宗祠并称叙州城内数一数二的客家祠堂。邱氏历经三代,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叙州强大的闽粤客家社会网,逐渐在咸、同时代发展成为叙州著名的文化世家。

二、绛帐流芳的邱应华

邱应华(1799-1861),字公实,号稼村,是邱氏家族在川迈入科举的第一代。邱应华“幼负异禀,读书恒达旦不寐”,成年后以教授为生,直到道光戊子年(1828)才考中副榜,道光辛卯(1831)赴北京考得顺天乡试举人。此后因会试落第回乡,以教授为生。当时的叙州文风较之明时已大不如前,前明文化世家零星寥落。府书院翠屏书院毁于明末之乱,直到康熙末年才得以恢复,主持书院者多不得其人,科第不旺,乾隆六十一年间仅得进士一人。振兴文风已成为叙州士人首要之事。嘉庆时原任洪雅教谕周道昌接掌翠屏书院,历经六年整顿,才有所改观。在书院之外,与周道昌熟识的邱应华则以私教培育以振文风。邱氏教授的生徒多达百人,且勤于劝学,教授有方,他“诱掖奖劝,惟恐不至”,“每课经艺,辄以拟作导后学”(谭宗浚《邱稼村传》),亲力亲为。所作的《腾茂书屋课徒草》多达四百余首,为地方学子奉为科律。经他教育的生徒成名者众多,其中便有官至两江总督的薛焕。正是在周道昌、邱应华等人的努力下,清代宜宾县的进士从道光前的7人,到道光以后增至25人,文风得以复振。道光甲辰(1844),邱应华年近五十,又应赴北京应试,再次落败,不得不以大挑二等,选授四川眉州学正。在眉州任教期间,他不改居家作风,“益以培植人才为务,暇则聚诸生论说经义”。担任教职俸禄微薄,时有拖欠,但他尽心培育,离任之时“积劵盈箧,悉焚弃。士林感之。”(谭宗浚《邱稼村传》)邱应华的清廉自励,与同时期的洪雅教谕周道昌、荥经县教谕周正华齐名,成为闻名川中的三位宜宾籍客家学官之一。

清代叙州文化世家鲁家园邱氏

《古苔精室杂著》书影

三、史诗书兼优的邱晋成

邱应华之后,邱氏家族进入到了极盛时代。其子侄辈入科第者十余人,得功名者甚多,其中成就最大者便是晚清方志学家、诗人和书法家邱晋成。邱晋成(1846-1908),字云颿,邱应华之次子。邱晋成幼时随父在眉山学署,得父指教,精通时艺。后追随蕲州何雪元和江夏彭子彰学习诗艺。父亡故后,辗转回乡,于同治中参加府考,以案首补廪。光绪元年(1875)邱晋成在全省三万多名生员中脱颖而出,调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以古学见赏于总督张之洞、学政谭宗浚和山长王闿运,被誉为“尊经十六少年”之一,谭宗浚有诗赞之“邱郎静谧劬咿,文学穰穰困仓稠”。尊经肄业之后,邱晋成于光绪己卯(1879)考中“优贡”,于次年(1880)入京应试,考获二等,分发江安任儒学训导。后丁母忧回到宜宾,服满调资阳任县学教谕。不久回乡在翠屏书院任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聘担任尚志学堂教习,在职期间勤于教学,颇受知府文焕见重。此后又受聘叙州府中学堂教习,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去世。邱晋成出生于书香门第,古学根基深厚;少年时遭遇李蓝之变,经历过战乱的颠沛流离;成年后游学尊经,得张之洞、王闿运提点,和廖季平、宋育仁、杨锐等同学相知相交,接触了新学时务,自强救国的意识渐次兴起。中年以后,又出峡入海,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所观察,归乡后襄办新学,革新应变。丰富的人生经历,让邱晋成的著作带有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见证了晚清时代传统文人的渐变与转型。邱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方志学。邱氏精通考据,留心风物。当时《叙州府志》仅存康熙志,因其简略过甚,体例不全、考证不精,素来为人诟病。同治十二年(1873)叙州官府开始续修《叙州府志》,历经四任知府,因故久悬。光绪二十年(1894)叙州知府王麟祥聘请邱晋成担任总纂,重开志局。邱之堂弟邱玉成、弟子张智远,故旧张泽芳等参与其事,历经一年始成。在编撰过程中,邱氏展现了较强的编校和考证实力。他不但科学地完善了志书的体例,将全志扩为十二目,并对旧志中大量存在的讹误进行了订正,先后撰写了《叙州府分野说》《叙州府当禹贡梁州南境考》《僰道县考》《汉阳县考》《南广县考》《朱提县考》《存䣕县考》《纹溪入江考》《马湖入江辨》《今水经中水入江订》等文,对前人之说进行反思,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西南史地研究颇有助益。在此基础上,邱氏总纂的光绪《叙州府志》也成为晚清四川州县志中的一部力作。其次是诗词方面,邱氏之诗,兼通古近体,又不拘一格,清新洒脱,文义高远。其在尊经书院时课作的《论蜀诗绝句》,以诗论理,借典抒情,洋洋洒洒,多至一百首。邱氏在中年游历大江南北,所写的纪游诗,一方面为社会的日益开化而惊叹,另一面则饱含忧国忧民之虑,如《上海》一诗云:“鹤唳海天秌,回帆沪渎游。银墙蕃客肆,金管没人讴。夜火翻龙窟,朝烟接蜃楼。十洲轮舶萃,凝望转生愁。”警世图强之意跃然纸上。光绪辛卯(1891)其门人集资将邱之诗文汇编为《古苔精室诗存》和《文存》刊行于世。再次是书法。邱氏自由勤练隶书,其字体古朴大方,雅而不俗,颇带几分灵气,在当时川内颇为著名。可惜所存作品散佚严重,仅存已不多矣。

清代叙州文化世家鲁家园邱氏

邱晋成《叙州府节孝录》序

清代叙州文化世家鲁家园邱氏

光绪《叙州府志》邱晋成题名

四、政声清誉的邱淮

在邱氏入川第五代中,邱淮是值得一提的人物。邱淮(1858—?),字峒山,号子均。邱应华之孙,邱晋成之侄。其父邱大成曾任中江县教谕,嫡母为嘉庆时代宜宾名儒周道昌之女。邱淮自幼聪慧好学,从小跟随叔父邱晋成攻读,家学渊源,深受教诲。年十六,入府庠,后拔入翠屏书院,师从山长赵树宜学习。光绪十二年(1886)连捷,考中丙戌科二甲第五十名进士。五月壬寅,选翰林院庶吉士,着分部学习。次年(1887)散馆,光绪十四年(1888)授户部主事。后外放,历任云南知县,颇有政声。曾一度充任云南乡试同考官,后擢升云南临安府知府(今云南建水),任满调省任督署高级幕僚。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中英滇缅界务商务续议附款》订立后,两国即派员赴滇、缅边境实地勘界。《云贵总督崧藩咨呈总署文》(1899年9月)称:“因英员前曾争执,虑牵混轇轕,饬洋务总办前云南按察使兴禄同局员补用知府邱淮、盐提举李训鋐、知县李光远、府经历黄增禄等检齐图约,逐加考证,详细核对。”辛亥革命以后,云南宣布独立,邱淮乃弃官回乡,隐居于宜宾下鲁家园邱氏老宅(邱家花园)。邱淮长于诗文,擅书法,有遗著留世。其殿试卷被收入《清代巴蜀籍考生殿试卷选粹》。

清代叙州文化世家鲁家园邱氏

邱淮会试朱卷齿录

五、结语

除了邱应华、邱晋成和邱淮,邱氏族内还有邱应藻、邱玉成、邱彦成等饱学之士。可以说,咸同之后以邱氏家族为代表的文化世家的崛起和发展,离不开康乾以来川滇贸易的发展和叙州府社会经济的繁荣,更离不开移民文化的注入与融合。他们是叙州地域文化在清代的又一次复兴,理应在宜宾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9月1日 13:12:59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历史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今天的中原人,都会说我们有五千年历史了。那么问一下:五千年前中原人是靠什么东西抵御中原地区的冬季严寒的呢?靠刨坟掘墓挖找实物证据的考古学家们有扒挖到了吗? 五千年前的中原人,求生存必然是要围绕着吃饭和...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历史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李杰,字文英,别号松菴,明代高密西隅人,生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成化九年(1473年)三月十八。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官睢州学正、镇海太仓卫教授。 李杰出身于宋元...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历史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明代高密历史上有两位战姓孝子,曾被后世传颂数百年,他们就是战正、战翱叔侄。 战正,字得义,明代高密北隅人,洪武年间,战正之父战思道辟为县衙掾吏,不久调任福建大宁县,当时战正之母身孕在身,其父独往赴任,...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