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种植养殖获取纺织原料

来源:公众号 苗青滨海新区财经评论

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了纺织品,不再用兽皮、苇、叶遮体。中华大地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先进的农耕区域之一,也是最早种植养殖纺织原料、织布穿衣的民族。以下简要介绍古代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成就。

在历史经济研究中,不同时期纺织品水平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尺。古代中国人培育纺织原料的能力、纺织技术的水准,在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总体而言,古代人多是以麻、丝、毛、棉这四类纤维为纺织原料,通过纺绩(纺沙、辑绩、缫丝)把纤维原料纺成纱或线,再经编织(挑织)和机织,成为布帛等纺织品,最后制作成为衣、被。

考古发现,中国人最迟在距今8000至6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纺织技术。早期人类是直接用手编织,或用骨针在经线间穿梭编结,然后用骨匕把纱线打紧。大约在距今5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现代织布机的始祖——腰机,这种简单纺织机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纺织技术已经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古代中国人主要是以麻、丝纤维为纺织原料,很晚才拓展了毛、棉等纺织原料。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的名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提到了当时中国的这两种纺织原料,证明古代中国人对纺织原料种植养殖技术的重视。

1、类纺织品。中国人采集和种植大m、苎(zhù)麻、苘(qǐng)麻以及葛藤,这些植物的茎皮纤维有光泽、坚韧,都是古代纺织的重要原料。这些植物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在中国人工种植了。而且,大m的子、葛藤的茎还可食用或作为牲畜的饲料,但它们不是古代中国人主要的食物来源。

正是因为麻和葛种植较为容易(常与其它农作物轮作)、被大量人工种植,从而为古代纺织业提供了主要的原料,成为广大底层民众的大宗衣着用料。特别是大m、苎麻,逐步被自然筛选出来,到隋唐时代进入鼎盛时期。又因苎麻织布的质地精细、挺爽凉快,长期在南方流行,专门用作夏服和蚊帐。

2、丝类纺织品。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养蚕和丝织,这是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也因此后来才有了“丝绸之路”,中国也被世界称为“丝之国”。人工养蚕在中国的起始时间,已无从考证了,但至迟在殷周时期,中国的养蚕业已颇具规模。

对于古代人,养蚕、丝织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技术,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首先,是桑树的人工种植以及改良,不断提高桑叶的品质,这与蚕的健康、蚕丝的质量息息相关,在周代晚期已出现规模化的桑园;其次,是蚕种的制备,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掌握了保护蚕种,通过筛选蚕、茧、蛾、卵的办法提高蚕种品质,以及防治蚕病等技术;再次,是抽丝和纺织,考古发现,中国人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初步掌握了用热水溶解丝胶得到丝素的缫丝技术,并有了专门的丝织技术。

一个常识:古代中国桑蚕业的先进地区,是北方的山东地区。这里有一种“鲁桑”的桑树品种,植株矮、产量高,且便于采摘。至少是到秦汉时期,山东仍然是中国蚕丝业最发达的地区。我国南方丝织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始于唐代中期,到了宋代,北方因长期战乱桑树遭到破坏,南方才实现赶超。

此外,中国桑蚕饲养培育技术在世界上传播甚广。秦汉时期,中国蚕种和养蚕技术已传到朝鲜;三世纪汉代末期,日本人也开始养蚕,是从朝鲜传入的。我国的丝织品虽然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希腊和罗马,但蚕种和养蚕方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要晚许多,大约是在唐代才逐次进入欧洲地区。

古代中国人的麻、丝纺织品之中,麻布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但感官效果差一些;丝绸感官效果漂亮,但全程工艺比较复杂,同时,麻、丝纺织品有一个共同短板,御寒能力差。御寒能力强的纺织品是毛纺织品,它在中国古代并不普及,棉纺织品也是在宋代后才传入中国。所以,一个常识:古代中国人越冬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尽管中原和华南都还算温暖)!他们主要是依靠裘皮御寒,富人多用羔羊皮、狐皮,平民就只能用老羊皮、狗皮等等了。

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种植养殖获取纺织原料

3、毛纺织品。以羊毛纺织品为代表的毛纺织品,在世界上出现较早,但在中国中原地区和南方并不常见。中国历史上毛纺织品主要出现在北部边疆苦寒、以畜牧为主业的地区。相对笨重的棉、麻纺织品而言,毛纺织品轻巧、保暖、便捷,受到游牧民族青睐,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是毛皮并行了。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利用动物毛绒的习惯现已无法考证原因。在中国古代,毛纺织品只在北部边疆地区出现,大体是从这项技术的发源地——苏美尔文化区域传入的。到了元代,中原地区的毛纺织品数量有所增加,主要也就是新疆等地出产的毛毯类产品,以及小毛绒毯、椅垫、坐褥、鞋毡等。

4、棉纺织品。棉纺织的原料棉花,起源于非洲。考古发现,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印度次大陆的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用棉花纤维纺线。中国人则是直到宋代,才逐步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之前多是将它作为观赏之物。到了元、明时期,长江流域才开始大量种植棉花,但发展速度非常快。

与丝、麻纺织品相比,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高、棉纺织品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可以说优势巨大,这就使古代中国人的衣、被原料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到了元、明时期,棉花大量种植、棉纺织业快速兴起,棉纺织品生产遍及全国,丝、麻纺织品很快被广泛替代、蚕、桑生产也走向了衰落。

尽管棉纺织品逐步成为世界的主流,但丝织品仍具有一定优势,丝绸在质地上远比棉布纤柔、美观,作为御寒填充物的丝绵,也比棉花轻便、暖和,因此丝织品没有被完全淘汰。明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海外贸易扩大,社会上对高品质丝绸产品仍有较大需求,特别是在江浙一带,蚕桑业基础雄厚,能够保障生产优质的蚕丝和丝绸。因此,蚕桑生产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萎缩,但唯独在江浙一带仍保持了独特的繁荣局面,并不断发展至今。

一个常识:20世纪之前,中国古代棉花品种是亚洲棉,又称中棉。它成熟早、产量稳定,抗旱、抗虫、抗病能力强,但纤维粗短、产量也低。这时的棉花主要用于制作土布,或是作为衣、被填充物,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少量种植,种植面积扩展缓慢。近代以来,随着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不仅棉花原料需求增加,品种上则更多是产量高、纤维长、适合机械纺织的美洲棉。美洲棉质量虽高,但对种植技术要求高、投入人力多,而刚好中国劳动力丰富,因此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

以上这种种中国人种麻、植桑、育棉的成就,以及中国古代纺织业的精湛技术,确实能够让我们这些中国人对祖先的智慧、勤劳感到由衷的骄傲。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苗青滨海新区财经,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10月2日 11:41:30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历史

古代中原人的御寒

今天的中原人,都会说我们有五千年历史了。那么问一下:五千年前中原人是靠什么东西抵御中原地区的冬季严寒的呢?靠刨坟掘墓挖找实物证据的考古学家们有扒挖到了吗? 五千年前的中原人,求生存必然是要围绕着吃饭和...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历史

景泰元年顺天乡试举人李杰

李杰,字文英,别号松菴,明代高密西隅人,生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成化九年(1473年)三月十八。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官睢州学正、镇海太仓卫教授。 李杰出身于宋元...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历史

明代高密孝子战正、战翱

明代高密历史上有两位战姓孝子,曾被后世传颂数百年,他们就是战正、战翱叔侄。 战正,字得义,明代高密北隅人,洪武年间,战正之父战思道辟为县衙掾吏,不久调任福建大宁县,当时战正之母身孕在身,其父独往赴任,...
孟子与《尚书·禹贡》的口径冲突 历史

孟子与《尚书·禹贡》的口径冲突

本章上半截内容是孟子以社会分工论去驳神农家许行的“人人都得种地”这一绝对同工种论调。孟子非常巧妙的举出了大禹治水的例子,社会分工本身的合理性+道德圣人模范权威加持,论述驳斥得十分漂亮。 孟子的话里有这...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