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阴阳

评论

什么是阴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左挂耳的字和右挂耳的字的不同点?

现在虽然都是挂耳旁,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字演化过来的,右挂耳本是“邑”字,多和地名、古诸侯国名有关,比如郑、邓、邢、邬、郭等等,而左挂耳本是“阜”字,本义是土山,小篆字形是如同山崖边的一层层石梯,用以表示地势的升降。

什么是阴阳

搞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阴阳”二字,就一通百通了。远古洪荒时代,我们的族人观察到一座山向着太阳的一面明亮温暖,而背对着太阳的一面阴暗湿冷,他们便把向着太阳的一面称为“山之阳”,把背对着太阳的一面称为“山之阴”。

华夏族人还发现,不仅仅山有阴阳,人分男女,物有雄雌,水还有清浊,位置有上下,方向有东西,运动有动静,时间有迟早,打战有攻守,生命有生死等等现象之中,都有阴阳。

这样子阴阳从对阳光向背的具体概念,上升为抽象的哲学概念。

整本《黄帝内经》说的医学理论,都是建构在这套哲学观念之上。现在很多人不信中医,本质上是他们没学习了解过阴阳哲学,更没有接受这些观念。

可以说,阴阳的观念浸润了华夏大地几千年,我们把日称为太阳,把月叫做太阴,用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形容人的气质说阳光、阴狠,真是无处不阴阳。

阴阳是一个整体,互根互制,只要两个事物发生了联系,就构成了阴阳。比如说,男和女结婚成家构成了一个阴阳,这个男的在工作中和他的男上司,这种上下级的关系,也是一种阴阳。

如果这个男的在家里是个“妻管严”,凡事听老婆的,本来从性别上讲,他是阳,他老婆是阴,但从家庭事务上说,他是阴,她老婆是阳。

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讨论的前提变了,阴阳的属性也会变化。

世间万事万物,有各种各样的属性。根据阴阳的原始含义,阳光给自然界带来了光明、温暖和欣欣向荣,离开了阳光就意味着黑暗、寒冷和死亡。

故而,我们把凡是光亮的、温暖的、上升的、好动的、主动的、外向性的、亢进的、无形的等等都定为阳的特性。与之相反,凡属于黑暗的、寒冷的、下降的、被动的、内向性的、物质性的、衰退的、有形的、浑浊的、枯萎的等等都定为阴的特性。

阴阳是可以一直分下去的,大的整体是阴阳,下面小的一层也有阴阳,比如一块磁铁,一分为二,还是有正负极。人体也一样,中医里有三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

阴阳是一种牵制、平衡,比如说体温。人的体温是通过产热和散热这两个过程来进行调节,产热为阳,散热为阴,把人的体温维持在37度左右。一旦人体中招了,寒邪侵入身体,打破了这个平衡,就会发烧。

发烧还要辩证地看,因为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是动态变化的。寒之极,会出现热,阴虚则热,阴虚是不是阳就盛呀?阴虚则阳盛,阳盛则热,这是虚热之症。

虚证之极可以出现“实”象,实证之极可以出现“虚”象,这些是假象,都是阴阳转化而来的,一般在病情加重时出现。但是,有的病是真从寒证转化为热证,虚证转化为实证。

人体之阴阳平衡,当以阴阳之理调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阳盛则热,当用寒药把他的阳降下来一些。阴盛则寒,当用热药把他的阴降下来一些。如果一个人阴阳两衰,那就要补了。

另外还有阳虚之寒,要用温热之药补其阳气,阴虚之热,当用甘寒之品来滋补阴气。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

作者:成长与修行 公众号:南歌日课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月13日 20:43:11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庄子:少就是多,慢就是快,舍就是得 国学

庄子:少就是多,慢就是快,舍就是得

这些年来,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对于自我的探索。在此也声明一下,我是典型的INTP性格。虽然,不是太局限于这些框框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的确反映了我的性格。 一、少就是多 我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三分钟...
今天跟大家唠唠读古文的一点感触 国学

今天跟大家唠唠读古文的一点感触

开始之前,再次向阿悠表示诚挚的谢意,如果没有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催更,也许这篇推文面世的时间还要更久一些。 不久前我读完了《古文观止》——当然是节选的——突然感觉没啥好说的,无论是对经典的解读也好,...
地理方位与运气的关系 国学

地理方位与运气的关系

从我的角度看,如何选择居住的房子? 此篇文章旨在向人解释居住方位与人的思想关系,以便于我不用每次都向人去解释。 看过一篇文章,这样解释风水。一条磁铁,是分南极和北极的。当我们把一个磁铁切成两段以后就自...
我离文言自由还有十万八千里 国学

我离文言自由还有十万八千里

我曾经以为自己还有点文学素养,能读《史记》,也能读点杂文,《唐诗三百首》系列一读也能懂,解读《葆璞堂诗集》中《忆诗五首》第二首和第三首时,每个字都认识,一句话都不明白,基本上是一词一卡的地步。 很多词...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