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和帝都一位命理大咖聊天,从而知道他婚后丁克八九年了,江浙沪算是我的发迹之地吧,那一带的命理大咖认识不少,我知道的上海几位命理大咖中也是主动丁克的。我真的很诧异,因为我们学的是命理风水不是山门巫术,不存在缺一门的要求,为何如此多的同道选择丁克?
当年华夏先祖们传承下来《易经》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世儿孙能够更好的生存于世,而传承有序的第一条就是生儿育女,开枝散叶。所以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玩起了丁克,岂不是有悖于学易的初衷?
在远古时代开始先是贵族才能学习《易经》,后来秦朝统一六国后,自汉迂唐一千一百余年,凡儒者必习六经,而六经之首就是《易经》,故而《易经》也有群经之首的尊崇。
先说说先秦时期吧,人分三等,贵族,平民,奴隶。据史料记载唐虞夏商周五朝都设有太学和小学,小学类似于今日九年制义务教育,只要不是奴隶,平民和贵族子弟都要进小学识字,周朝后期贵族为了自己方便,也会花钱让自己喜欢的奴隶送进小学读书。而太学则是专门为贵族子弟讲习经书而设,所讲经书就是《易经》,夏朝叫《连山》,商朝叫《归藏》,周朝叫《易》,内容相同,而起算之法各异。
学来干嘛的呢?
研究天道地理以预知未来。
通俗点讲学习《易经》的目的就是在当时人力难以改变地理的情况下,研究天象和地理的变化,提早做出预防而确保子民不受伤害。学的好的就封官职,擅长那方面的预测就去那个职位上任职,古代所谓五典官,就是五种重要的职务,耕种,养殖,渔猎,训牧,军曹。像黄帝就是炎帝神农氏的少典官。夏商周三朝的祖先也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各官职守的后裔,而始皇帝的祖先是因为训牧(实际上就是驯养战马)有功而从周王手上得到封地的。
《易经》因此可以说是代表了人类最高文明形态的学问,学习《易经》的目的就是引导大家生活的更好。贵族子弟通过学习《易经》有成,得以分封土地成为诸侯。
周朝因为以小博大,吞噬了当时庞大的商王朝,因为管理不来,故此将分封进行的疯狂,原来硕大的商王朝的土地,周王室只收取了原本商朝王都附近,也就是现在河南洛阳一带的土地纳入周王室的管辖范围,其余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宗族子弟。
周武王时将殷商的贵族和纣王的儿子分在安阳商丘等故土,管蔡叛逆后,周公旦才将殷商后裔流放,其中一支去了朝鲜半岛,一支去了美洲。
犹如文艺复兴后的欧村,进入大航海时代后的拓荒,顺便说一句吴国最早的君主就是周文王的二位伯父,因为储位争夺失败而东进到吴国这块地方拓荒,最早定都在无锡,吴王夫差时期才迁都苏州。
武王伐纣二百余年后,子孙周厉王因为国力上来了想收回殷商旧地的管辖权,被宗室诸侯给揍跑了。经过短暂的共和时代后,因为其他异姓诸侯都看着戏呢,宗室诸侯为了周王室的集体利益迎立了周厉王的后裔继续做周王。
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大家都看到周王室的衰退和分崩离析,从而进入春秋与战国。春秋时期周王室余威尚存,故而大家还尊王攘夷。到了后来周王室彻底衰败,各诸侯国连最后的遮羞布都不给周王留了,直接开始相互争霸的灭国之战,从而被称为战国。
其实一切都是利益的争夺,对外都是残暴的,对内才讲礼义廉耻。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征伐,贵族人口的大量衰减,各国均将平民训练起来整备成军队,而掌握《易经》的贵族子弟则逐渐只担任军队的领导职务,像早期的商鞅,吴起,乐毅,赵括等人还在文武皆管,诸侯贵族担任职务的文武之分尚不明显,到了后来能够掌握《易经》的人则基本退出了武职,其中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家族就是韩国贵族退出武职成为谋士的典型代表 。
汉朝自武帝开始独尊儒术后到隋唐开启科举,选科取士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明经,唐朝的五经博士就是最牛逼的,儒学五种经典都要能精通才能得到的职务。
那么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是汉唐儒生必读必通之物,宋朝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对人口大量的灭绝。文化其实出现了断层,开始提倡通四书而非五经了,明朝更是以朱子的集注为主来科举取士。
我们是乎忘了《易经》成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更好的生活。在大家眼里《易经》反而成为少数人掌握的占卜之书,神秘之学。
而一些学易不精人士动辄和巫术混在一起,更是加深了大家的误解。还有文章开头所讲一些命理大咖玩起了丁克,也是让人误解加深。以为易学和修道之人一样要远离俗世,不羁风尘。
所以我在执业中一直反感应请方要求穿长袍马褂,易学者代表的一直是当下蓝星最高文明,必须是风潮引领者,穿个前朝旧服岂不滑稽。
《易经》讲述的都是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易学者更需身当典范,不但要生儿育女美好家庭,更要生活在科技时代的最前沿。
作者:明锦堂易学研究工作室
- 微信:1715524655
- 公众号:秘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