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可能的伪命题

来源:公众号 木之天空评论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并没有大数据分析当时人间的良知指数,各种尔虞我诈、阳奉阴违,岂能一锤定音。

柏拉图和孟子同样的天真,柏拉图注重于客观,孟子则侧重于主观。由于客观世界可以观测和衡量,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如孟子的性本善来得持久。

孟子认为,人生而“温良恭俭让”,“寒坏妄奢抢”是后天使然。这种粗糙论断的作风延续到如今的迹象就是各种口号。

孟子曾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古代统治阶级必然不喜,但又不能能将他排除在儒家之外,于是后世包括董仲舒等人都绕不开孟子,孟子的“良知”是儒家老大的难题。

宋代的朱熹在《大学》中说了句“致知在格物”,明朝的王阳明于是对着竹子拼命看想格出点什么东西来,这招如果行的话,大家每天会对着芯片看,把芯片造出来。

朱熹的“致知在格物”具有实践精神,只有对事物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掌握其内外规律,现代科学就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所谓实践出真知。

王阳明在看竹子失败之后脱离了实践,变成专注往内心钻研的人,开始师法于陆九渊,成了中国主观唯心主义代表。

因此,王阳明和朱熹在“致知”的问题上存在主观和客观区别,王阳明借用佛学的内观理论试图成就儒家的完美人格,从个人修为的角度看,比之朱熹的理论显得更为细腻。

良知,可能的伪命题

相对于朱熹的“格物”,王阳明在“格心”,通过修养把自己变成圣人的人格,比之于“知”,他更强调“良”,但究竟何以谓之“良知”,只能称之为生命的某种觉悟,既不是佛家真如法性,也不说是道家的恬淡虚无,其内心充满入世的冲动。王阳明的心学在后世大行其道的原因在于既有出世的精神,又有入世的冲动。当官的、经商的、行医的,都可以了在墙上挂“致良知”三个字,一副道貌济世的精神。

王阳明无法为现代人提供生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许只是觉得要有良心。

良知可能不仅包含良心,还有对事物正确理解的含义,但何以为良,何以为正确,人类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即便做了错误的事,口中也总是各种坚持,所谓的良知没有任何客观评判标准。也就是说,王阳明只是希望自己对照着去达到良知,无法规范他人,除了大奸大恶的人,甚至于他人良知与否都不可评判。外在纯朴的未必纯朴,表面狭隘的未必狭隘。良知犹如清水,当你试图用于稀释别人恶意的时候,恶意会污染良知。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木之天空,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7月23日 18:11:39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看一本是一本|香港买的旧书 国学

看一本是一本|香港买的旧书

在小红书上有个段子,大概是一个香港的警察问来港旅行的大陆人旅行目的,然后大陆人说来看电影,港警非常吃惊地问:你们大陆没有电影看了吗? 看电影了怎么了..还有人跑过来买旧书呢... 买了四本旧书,想起来...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国学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孔子和他的弟子,多是不满现实的批评者,他们随时指出人的问题,直击人性弱点,这对于人性改造是有意义的,但是却很难被接受,孔子及弟子周游列国,也没有真正弘道于天下,因为人性并不是唯善的,反而是恶性随时诱...
孔子诞辰日闲话先秦人的生日 国学

孔子诞辰日闲话先秦人的生日

中国古人一向不重视生日,唐以前尤其这样,好像越到后来,越看重生日了,所以明清时代才有所谓的万寿节,即皇帝的生日。古代祭孔,也不是在孔子诞辰这天,而是在春秋二季中间那个月的上丁日。 据我个人的了解,中国...
从《考工记》“六齐”之说窥看中原青铜铸造技术 国学

从《考工记》“六齐”之说窥看中原青铜铸造技术

今日之中原,通过大力度的刨坟掘墓。扒挖出了大量的上古中原延续数千年的、古时一代一代的酋王豪富们赏玩炫耀高贵珍藏着的财宝器物,各种豪奢稀贵的古代青铜(鐱)摆设物件。 中原考古界的专家学者们,依据刨坟掘墓...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