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穿着衣冠服饰及印染技术情况

来源:公众号 苗青滨海新区财经评论

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了纺织品、穿戴衣冠服饰,不再只是兽皮、苇、叶遮体了。古代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织布、有了衣服穿的民族之一,纺织品印染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独到之处。本文做一点简要介绍。

人类先民多以麻、丝、毛、棉四类纤维为纺织原料,通过纺沙、辑绩、缫丝把纤维原料制成纱或线,再经编织和机织成为布、帛等纺织品,最终制成衣被。中华大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先进农耕区域之一,很早就种植、养殖纺织原料,并最迟在距今大约6000年前就掌握了纺织技术,从而推动了中华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现在我们考察古代人的服饰,主要通过考古实物、雕刻绘画、文字记载等途径。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塑、玉雕、石刻人像是穿衣、戴帽的,再经与相关文字记载印证,我们就能大致了解距今约3500年前中国人的衣冠情况了。正如《礼记》中所说,商周时期中国人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束发时还要戴冠

古代中国人穿着衣冠服饰及印染技术情况

1、服装。先秦时期中国人穿着“衣”和“裳”,是彼此分离的两种不同衣服。中国最古老书籍《尚书》、《诗经》中就有玄衣、衮衣、黄裳、绣裳等名目。衣指遮盖身体、没领子的布袍,在胸前左右掩盖成为交领,类似今天的浴袍;裳最早由前后的两片组成,分别遮蔽人体下半身前后,汉朝的裳从前后两片变为一片,直接包裹下体,类似今天的筒裙

衣和裳之中,衣的修饰作用更重要,因此在中国古代用“衣”一词泛指一切可遮盖身体的服饰,“头衣”是帽子之类的东西,“足衣”是脚上穿的袜子和鞋。

汉民族的衣是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右襟掩覆于内,称为“右衽(“衽”即指衣襟)。而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穿衣时是反方向的左衽,他们还不束发、披散头发,所以“披发左衽”这个成语就专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同时,古代汉族人在死人身上的衣服是左衽,陪葬壁画和先人画像也显示左衽,代表阴阳有别,左衽这个词也指死者。

除衣服之外,古代中国人常在腰间束一条宽丝带子,象征贵族和官员身份,即“绅带”。绅字后来引申指士大夫,即“乡绅”、“官绅”这些词的来源。

有时,古代中国人还会在腹前束一条类似围裙的布片,即“韨”(fú),更多则是皮革材质、长度过膝,是一种主要用于祭祀的礼仪服饰。

大约始于战国时期,中国人尝试将衣和裳连在一起,在汉代固定下来,称为“深衣”。深衣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礼服样式,它是将衣和裳分开裁剪、上下缝合、形成内摆,因连在一起将人体掩蔽严实、“被体深邃”而得名。深衣在汉代之后的2000多年中被不断仿制、改进。因此,其实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传统服装,都是在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自唐代开始,中国妇女的独特装束也被逐步固定下来,主要是由衫、裙、帔三件组成,裙长曳地、衫的下摆在裙腰里,帔帛则像围巾一样披在肩上。

2、裤子。除衣袍之外,中国古代的裤子出现较晚,最早出自北方游牧民族,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引入中原,最初都是“开裆”裤。晋代出现“裈”(kūn),才是“连裆”的长裤;晋代还将短裤叫“犊鼻裈”,类似今天的三角短裤,上宽下窄、穿上像牛鼻子,是穷人在劳动时穿的。晋代之后中国人不断改进裤子的形制、样式,唐代裤子进一步受少数民族服装影响,裤脚收紧,妇女也常穿。

3、头饰。古代中国人束发、戴冠,因此对冠、帽子非常重视。河南安阳殷墟的商代雕像,就都是束发的,有身份的人头戴“扁冠”,平民则不带帽子。

汉代中国已有了完整的“冠冕制度”。身份低的人只带“帻”(zé),是一种包着束发的布制头巾,有平顶、屋状顶(介帻)之分,应算是便帽。东汉时期,有身份的人是在帻上带冠,冠下衬着帻,就是“加冠”一词的来历。汉代的冠为了能套在帻上,会用麻布、漆纱扎起来,看上去像笼子,即“笼冠”。中国人冠、便帽的形式还会束发的形式相配合,这一点在古代妇女身上最明显。

唐宋时期,中国人主要用“幞(fú)头帽子”遮住束发发髻,一直沿用到明代(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实物),它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乌纱帽”。幞头帽子在唐代时还是每次、临时系裹;宋代则是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可以随意脱带了。宋代之后幞头帽子样式更丰富,也是不同身份人的重要标志。清代则比较特殊,平民剃发免冠,官帽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圆形笠子帽。

4、印染技术。人们想让服饰更加绚丽美观,就要在纺织品上染色。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利用矿物、植物做染料给纺织品染色了,使服饰、工艺品更多姿多彩、具有民族风格。考古显示,中国人在距今大约6000年前就用含有“赤铁粉”的矿物质将麻布染成红色。商周时期染色技术日趋成熟,能染出很多种颜色,宫廷手工坊专设“染人”、“掌染草”等官吏。

汉代纺织品染色技术已基本成熟,并确定了两种路径:一是织后染(直接在织物上印颜色和花纹),主要是对绢、罗等丝制品;二是先染纱再织,主要是对麻、棉等原料。

中国古代染料非常丰富,保障了纺织品的绚丽多彩。古代中国人认为青、赤、黄、白、黑等“五原色”,将它们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青色,用北方的马蓝、南方的槐蓝等植物蓝草提取靛蓝汁为染料。新鲜蓝汁侵染织物,经氧化呈深蓝色。自然界能榨出蓝汁的植物很多,所以青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染色色种。

黑色,用冬青叶、栗壳等多种植物提取染料。以植物单宁酸和铁盐作用,即在织物上生成黑色的单宁酸铁。这种黑性质稳定,日晒和水洗不易退色,自周代一直沿用到清代

赤色,用含铁的矿粉、朱砂(硫化汞)作染料。矿物质染色牢固度差因此汉代改用茜草、南方苏方木等植物提取染料,再以明矾、铝盐等为媒染剂,就能染出“绛红色”。

黄色,用栀子花果实中的黄色素提取染料。后来是从槐树花、地黄等植物中提取。特别是拓桑木所含拓黄色素,可染出“赭黄”,在强光之下泛红光,成为皇家专用之色

白色,用漂白的方法。漂白生丝是用强碱脱去丝胶质;漂白麻是先用草木灰、石灰反复侵煮,再日晒多日,使其中的杂质和色素氧化变白。后来还发明了用硫黄熏蒸的漂白法。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直接在织物上印花纹的技术,还有蜡染技术,古代中国人称这样的织物为“缬”(xié)。印花织物在战国期考古中有发现,但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后来似乎中断了。直到东晋时期,才又从简单的印染点花、条纹工艺开始复兴。

唐代出现称为“夹缬”的直接印花法,是用两块镂空的版模将素色绢帛夹紧,再在上面施色、染出对称的花纹图案,还出现了凸版拓印的印花技术。宋代时中国的印染技术已非常全面、色谱齐备。直到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之前,中国的手工印染技术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总之,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通过发明先进的纺织、印染技术,保障了衣着服饰的丰富多彩和民族特色!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苗青滨海新区财经,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5月2日 10:49:18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庄子:少就是多,慢就是快,舍就是得 国学

庄子:少就是多,慢就是快,舍就是得

这些年来,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对于自我的探索。在此也声明一下,我是典型的INTP性格。虽然,不是太局限于这些框框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的确反映了我的性格。 一、少就是多 我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三分钟...
今天跟大家唠唠读古文的一点感触 国学

今天跟大家唠唠读古文的一点感触

开始之前,再次向阿悠表示诚挚的谢意,如果没有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催更,也许这篇推文面世的时间还要更久一些。 不久前我读完了《古文观止》——当然是节选的——突然感觉没啥好说的,无论是对经典的解读也好,...
地理方位与运气的关系 国学

地理方位与运气的关系

从我的角度看,如何选择居住的房子? 此篇文章旨在向人解释居住方位与人的思想关系,以便于我不用每次都向人去解释。 看过一篇文章,这样解释风水。一条磁铁,是分南极和北极的。当我们把一个磁铁切成两段以后就自...
我离文言自由还有十万八千里 国学

我离文言自由还有十万八千里

我曾经以为自己还有点文学素养,能读《史记》,也能读点杂文,《唐诗三百首》系列一读也能懂,解读《葆璞堂诗集》中《忆诗五首》第二首和第三首时,每个字都认识,一句话都不明白,基本上是一词一卡的地步。 很多词...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