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易经角度浅谈中医

来源:公众号 易凡轩评论

作为一个学习易经的人,看到一些中医黑,说中医理论是巫术,是随缘治疗,碰上就治好了,碰不上也治不坏。看到这样的评论,莫名也心生悲愤。

传承千年的文化和医术竟被如此评价,不知道该反驳这些人的无知,还是该质疑一些从医者的医学理论。

以易经角度浅谈中医-图片1

但很多老中医的医术堪称是妙手回春,要么是几针下去,几个疗程立竿见影;或是按摩穴位缓解病情;

中药由于‘药方奇怪’,且恢复较慢,也是很容易被人误解。喝中药把病治好了觉得神奇,因为几乎没有医生告诉你这些“草根子,蛇蝎子”为什么能治疗你的病,绝大多数原因不是因为是什么秘传不可告人,更多的是说了大家也不懂(不是说怀疑大家的理解力,而是中医的理论和科学不怎么沾边)。

所以,患者的不理解和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不像西医,所有的病几乎都有一套标准流程处理),导致中医黑,也影响了中医的发展了流传速度。

中医的理论体系实则和易经的理论体系同源,大家多少都知道易经是可以用来占卜的,但是大家不知道原理。

这就像现代社会的魔术,不了解原理的人,看了魔术觉得三观崩塌(魔法),看了原理之后,就在想“嗖得寺内,就这?”

但是中医或者易学理论,哪怕把原理说出来,大家多半还是一头雾水,所以很多从业者就只说结论。

而我却不以为此,每次都会将分析理论和依据告知求测者,虽然他们不懂,但是这些也要说,一是留下判断思路和原理供其他研究者参考或检阅,二是让求测者心里踏实,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有依据的,不是什么“大仙儿说的”,也不是一些不懂之人的托词“师传秘法,不可轻言”(当然有些判断确实是师承,不会轻易写出来的,但是基本依据一定是正确的)。

中医和易经一样,起初肯定要从阴阳、五行这些学起,因为中医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诊断和下药的。如果你完全不懂阴阳、五行,然后从事中医或评价中医..........那你能不能离中医远点,不要去糟践中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一些论坛和知乎上看见几个“自称”是某某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肝属木、肺属金、心属火!!!

看完后我惊呆了,那个时候我非常理解那些年国人为什么特别恨汉奸,更明白了一个词,祸起萧墙。

以易经角度浅谈中医-图片2

中医其实一点不难理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皇帝内经》这本中医古籍,这个基本是中医必须要看的书籍,也不会特别深奥),书上说阴阳是动静之机。阴是静阳是动,我们说一个人阳气重,说明这个人喜欢运动,代谢快,阴气重则相反,不是一些人理解的阴气重就是跟‘鬼’了。所以阴阳是对立的,但也是统一的,非常好理解,无非是总量不变,一个多另一个就少而已。

五行就更简单了,这世界没有无敌的个体,因为万物相生相克,所以任何人或事均有克星,所以中医药,简单来讲就是用的这个原理,但是这个原理却一言难尽。

五行的生克制化,并非是五个简单的东西。肝属木是不错,但是身体内部属木的非常多,肝仅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已(肝、胆、筋脉、眼睛等均属木)。

五行学术重在流通,不是专门盯着某一个病相治疗,而是五行的走向(也就是大家听过的气的走向)。仅这一点治疗理念就甩开西医几十条街。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关键看气在哪里受阻,哪里受阻了就治疗哪里。就像治理河流,一说起治水大家都懂,不就是宜疏不宜堵嘛?中医看病症也是如此,往往不是哪疼治哪,而是追溯上游进行疏通,所以有时候治疗会有较长的周期性。也会出现头疼医脚(如果病因在下)的情形,让很多人难以想象。

其实不管中医还是易经,都是符合宇宙规律和自然之理的,是古人在上千年的时间察四时审万物,总结归纳出来的学术体系。人也是这个宇宙的产物,故肯定会和宇宙有相似的运动规律。而宇宙的运动规律,古人就总结为阴阳五行理论。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微信:1715524655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公众号:秘术网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公众号已复制
 最后更新:2021-9-9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易凡轩, 小古 整理 发表于 2021年3月16日 10:10:19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膏药方抄本》 中医

《膏药方抄本》

《膏药方抄本》,共37页。 内容包括:神授七真灵验膏,信香十方青金膏,彰德赵府秘传膏药,千挫膏,大黄膏,千搥膏,劫聚膏,臁疮膏,枯瘤琥珀膏,白玉膏,玉红膏,太乙膏,应验隔纸膏,火龙膏,追风透骨膏,神效...
《外科活人定本》,龚居中 中医

《外科活人定本》,龚居中

《外科活人定本》,龚居中,共395页。 卷一为调治心法、秘传口诀,有关痈疽治疗,主张“初觉则以热发毒,既觉则排脓定痛”,卷二至三列述疮疡诸证,卷四为外伤、虫兽伤、中毒等。  
《祖国医学经验交流》1、2册 中医

《祖国医学经验交流》1、2册

《祖国医学经验交流》两册,第一册(46页),第二册(54页),四川省温江专区文教卫生局编。 内容包括:第一册(血吸虫、痞塊、肝硬化、腹水、疟疾、家传疟疾外用方、虚劳咳嗽、老年哮喘咳嗽、半身不遂、中风、...
《汉药成方辑要》 中医

《汉药成方辑要》

《汉药成方辑要》,1935年郭浡然编辑,共202页。载方二百余首,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病证十二种,每症均以丸、散、膏、丹分部,卷尾补附药酒九首,而汤剂限于体例未载,每方均标明出处、主治、组成、剂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