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为君子谋,亦为小人谋”

来源:公众号 明志国学班评论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张横渠

这两句话流传很广,就连很多不学《易》的人都听说过。其最早出处,是北宋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的《正蒙·大易篇》。

什么意思呢?

一般解读:《易经》是为君子谋划事业吉凶而设立的,而不是为小人谋划事业吉凶而设立。

另一种解读:《易经》为君子谋划则灵验,为小人谋划就不灵验。

这两种解读对不对?

我的意见是:泛泛而论,各有道理,究其本源,则嫌不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两句话,略作讨论。

也是一孔之见,不敢为圭臬,仅供参考。

【1】君子和小人

首先,我们应搞清“君子”和“小人”两个概念。

在古文中,君子有两重含义,第一是指——“有身份、有地位、有官职”的人。

我们先看一下“君”的写法:

“易为君子谋,亦为小人谋”

“君”字,由“尹”和“口”组成。

“尹”就是“一只手握着指挥棒(权杖、令箭、刀笔)”的简笔画,再加上“口”字,正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一般是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领导者。

《左传•襄公九年》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劳心者”,领导者,应当具有“高尚的德行、渊博的学识、长远的目光、出众的修养”,因此,君子就有了第二重含义:即有德行、有学识的人。

这种“德行智慧双重优秀”的人,大家自然愿意推举他当领导。问题是,在世袭制的社会中,在尔虞我诈大行其道的时候,劳心者,领导者,未必具有真实的德行和智慧。

领导的儿子,可以凭借其血统出身当领导。

尔虞我诈者,可以凭借其欺诈手段当领导。

所以,“君子”二字的含义,逐渐由“偏重于领导者”向“偏重于有德者”转化了。

到了孔子时代,即使没有任何地位,只要德行好、学识好、有修养,也可以被人们称赞为“君子之人”。

《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有君子,则必有小人。

那什么是“小人”呢?

“小人”是一个相对于“君子”而设立的概念。

既然明了君子的含义,则小人的含义也容易知晓。

相对于君子而言,小人的第一重含义,就是“地位卑微的平民百姓”;第二重含义则是指“目光短浅、学识浅薄、德行卑劣、修养较差”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适合当领导。

可是,既然有一些人是靠着祖辈的荫庇或欺诈手段当上领导,那么,相应而言,自然会有一些人,虽有德行、有学识、有才干,但只能居于平民百姓的位置,比如颜子渊、闵子骞等人。

古籍《尚书·大禹谟》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此事不必感慨!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是大自然规律的一个阶段罢了。

君子不能永久在位,一如小人也不能永久在位。

白天,黑夜,永远是相承相因的。

刚才说过,君子的含义,逐渐由“偏重于领导者”转向“偏重于有德者”,那么小人的含义,也相应地,逐渐由“平民百姓”转向了“德行卑劣、目光短浅、学识鄙陋、修养较差”。

这种转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明显了。

到了北宋时期,“君子”主要就是指有德者,“小人”主要是指德行卑劣者。

所以,“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除了说明“《易经》是为君子的正当事业谋划吉凶,而不为小人的旁门左道事业谋划吉凶”之外,其实还包含着一个潜台词,即——读《易》学《易》,应当加强自身修养,立志做一个君子(有德者),而不要做小人(无德者)!

【2】《易经》的作者

《易经》的作者是谁?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但大体上,学者们比较认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的总结:“《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这里的“三圣”就是伏羲、周文王(包括文王第四子周公姬旦)和孔子。

众所周知,通行本《易经》(或者叫《周易》),分为两个部分——《经》和《传》。

《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和卦辞,以及384爻的爻题和爻辞,约五千余字。

《传(zhuàn)》,即解释、说明之意,包括十篇文章:《系辞上》《系辞下》《象辞上》《象辞下》《彖辞上》《彖辞下》《说卦》《序卦》《杂卦》《文言》。这十篇文章,合称“十翼”,约一万五千余字。

“三圣”如何作易呢?

一般的说法是,伏羲画八卦,并将八卦两两相叠为六十四卦,周文王重新演绎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384爻辞,孔子作“十翼”。

《艮卦》象辞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俗话也讲:“三句话不离本行。”

普通民众,乐意讨论柴米油盐、家长里短。

商贾之士,喜欢关注时政和物价变化。

文人墨客,最爱谈玄说妙,吟诗作赋。

皆自然之理也。

那么,伏羲、文王、孔子这样的人,他们会思考什么呢?

我们作为普通人,很难猜想前贤之心。

只能臆测:作为文明的开创者、引领者、总结者,他们所关注的,大约是:天运真理,人心变化,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如何能更长远更和谐地发展吧……

所以,《周易》这本书为什么而作呢?

那一定是要揭示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人们在天地之间,应当如何顺应这些规律,才能更好、更和谐、更长久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把《易经》定义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实际上,有限制“易学范畴”之嫌。

《系辞》里明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一君子一小人。岂能说《易》只为君子而谋,不为小人而谋呢?

天地之大,无所不覆,无所不载,岂能只载阳不载阴,岂能只载君子,不载小人呢?

横渠先生原话是“《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论之以君子之义。”

也就是说,其中还另有一个隐义,即《易》可以“为君子谋”,也可以“为小人谋”,但是“人心惟危”,欲天下太平,抑恶扬善、扶正祛邪,尚且不足,岂能助长小人之道呢?

因此,“虽爻有小大”,——小者,阴也,小人也;大者,阳也,君子也。“及系辞其爻,必论之以君子之义。”等到作爻辞的时候,一定要从君子之义的角度来论述。

那么,如果我们从反面来读,岂不是也可以推出“小人之义”了吗?

《系辞》又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那么,后面岂不是也可以带出“邪者见之谓之邪”了吗?

理固宜然。

【3】易为君子谋,亦为小人谋

我们先列举几条《易经》中的文字来看看:

《师卦》上六爻辞:“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

《否卦》卦辞:“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卦》六二爻辞:“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大有卦》九三爻辞:“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

以上五条,尽是《易经》的“经文”。

这些经文,明明说“小人勿用(小人不适宜有所作为)”、“小往大来(柔小者,或者说小人往外;刚大者,或者说大人往内)”、“小人吉”、“小人弗克(小人不能胜任)”……

这很显然就是为小人谋呀!

《易经·系辞》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冯友兰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

既然如此,那么,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尽在其中,不可能只替君子着想,不为小人着想。

《易经》怎么替小人着想呢?

经文部分,一般都是直接了当地说——“小人勿用”“小人弗克”等等。

传文部分,则更为明确地劝谏小人,切勿妄为。

比如《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又如《系辞》:“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易经》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阴阳之道,必相因相随,不可能只为君子谋划,而不为小人谋划。

但,这个结论,并不是提倡人们去做小人。

实际上,《周易》也并没有提倡人们去做君子。

【4】范围天地之化,不与圣人同忧

《周易》讲的是天地之道,是超出了君子和小人“二元对立”范畴的。

《系辞》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又说:“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又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这种高度的智慧,像喜马拉雅山一样,横亘在人类智慧的田野上,正等待勇者来攀登呢!

努力学习吧!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明志国学班,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6月15日 12:10:17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庄子:少就是多,慢就是快,舍就是得 国学

庄子:少就是多,慢就是快,舍就是得

这些年来,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对于自我的探索。在此也声明一下,我是典型的INTP性格。虽然,不是太局限于这些框框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的确反映了我的性格。 一、少就是多 我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三分钟...
今天跟大家唠唠读古文的一点感触 国学

今天跟大家唠唠读古文的一点感触

开始之前,再次向阿悠表示诚挚的谢意,如果没有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催更,也许这篇推文面世的时间还要更久一些。 不久前我读完了《古文观止》——当然是节选的——突然感觉没啥好说的,无论是对经典的解读也好,...
地理方位与运气的关系 国学

地理方位与运气的关系

从我的角度看,如何选择居住的房子? 此篇文章旨在向人解释居住方位与人的思想关系,以便于我不用每次都向人去解释。 看过一篇文章,这样解释风水。一条磁铁,是分南极和北极的。当我们把一个磁铁切成两段以后就自...
我离文言自由还有十万八千里 国学

我离文言自由还有十万八千里

我曾经以为自己还有点文学素养,能读《史记》,也能读点杂文,《唐诗三百首》系列一读也能懂,解读《葆璞堂诗集》中《忆诗五首》第二首和第三首时,每个字都认识,一句话都不明白,基本上是一词一卡的地步。 很多词...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