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房中术被人们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性学理论。房中术即中国古代通过性进行修炼的方法。古籍中偶见以房中术修行成地仙的记载。男女仙人皆有。
从现代性科学的观点来看,房中术主要包含有关性的常识、性技巧、性功能障碍治疗与受孕等方面。同时它又不局限于性,而是把性与气功、养生结合在一起,和追求长生不老或延年益寿结合在一起。
01房中术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
1、房中术历史
来源于古代先秦两汉的闺房启蒙教育,后被道教宗教化如《合气释罪三逆》等。
《汉书·艺文志》中房中家著录百八十卷。晋葛洪在《抱朴子》亦论述和倡导此术。
《隋书·经籍志》载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南宋郑樵《通志·文艺略》载房中九部十八卷。
朱熹对此作过很好的解释:"闺房之乐,本无邪淫;夫妻之欢,亦无妨碍,然而纵欲生患,乐极生悲。"
房中家依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公、三张施行此术,所谓"黄老赤篆,以修长生"。
陶弘景《真诰》称为黄赤之道。
房中术本是讲房中禁忌及却病之术,《汉书·艺文志》中说:"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费顾,以生宗而损性命"。
自从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道家思想(主要是道家思想)受到这一激发,由此引发道教的初建。道教重养生之道,倡导房中术认为可以受精气,求得"还精补脑",当时叫做“男女合气之术”,从史籍记录来看,它最早的确出现于汉代道教。
自魏晋末年五胡进入中原为非作歹后,世道越发混乱,人们仙根日少,合气术由此也日趋下流。到了五胡之一的鲜卑拓跋部族建立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实行了全面深度汉化的政策。
为了打击政治对手,笼络北方汉民族,在北魏太武帝时期,更是大力扶持北方的天师道成为北魏国教。当时北魏天师道的“掌教老爷”寇谦之反对"男女合气之术",他说:“大道清虚,岂有斯事!”
在掌握权力后,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了深度改革,其中重要内容就是把合气术从道教中摈除。后世道教信徒中,再也没有房中术的流派。
到了道教全真派兴起,吸取佛教僧尼出家制度,建立出家道士制度,主张禁欲,更是反对此术,房中术更加没有了生存之地。
从此,房中术不再作为主要的修炼方法在世间出现,并逐渐湮灭无闻。虽然到了后世偶有小范围兴起,但是再也不复当初“合气术”时期的主角风光了。
2、房中五大禁忌
一是情志不调时不宜行房
如《千金要方·养性·房中补益》指出:"人有所怒,血气未定,因以交合,令人发痈疽。"
《三元参赞延寿书·欲有所忌》亦说:"恐惧中入房,阴阳偏虚,发厥自汗盗汗,积而成劳。"
人的情志活动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气血的运行又影响着内脏的生理功能。
在忿怒、惊恐、忧思等情志不调的状态下,可致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若复行房事以耗精血,必会进一步损伤机体。
根据现代研究,当人处于情绪不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会抑制性激素的分泌,阻碍血液流向性器官,使男子阴.茎不能即刻勃起,女子出现性欲低下等。
同时由于心情不好,意念不能高度集中,性反应、性兴奋便不易激发,也影响了性生活的质量。
二是身心劳倦时不宜行房
性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全身性的活动过程,行房时内脏组织的气血运行加速,活动量增大,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
而长途跋涉,或负重劳作,或剧烈运动以后,体内的气血已受到不同程度的耗损,此时却贾其余勇,强力入房,必然更伤精气,变生诸病。
如《千金要方·养性·房中补益》说:"远行疲乏来入房,为五劳虚损,少子。"
《三元参赞延寿书·欲不可强》说:"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气内枯,腰痛不能俯仰"。
三是饱食、醉酒后不宜行房
《寿世保元·老人》说:"饱食过度,房室劳损,血气流溢,渗入大肠,时便清血、腹痛,病名肠癖。"
进食过量,已给脾胃造成了负担,又复行房事,使气血趋于周身,脾胃气血相应减少,必然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发挥。
醉酒入房是房事养生之大忌,酒可乱人情性,又易损伤内脏,酒醉入房,极易耗竭肾中精气,贻害无穷。
如《三元参赞延寿书·欲有所忌》说:"大醉入房,气竭肝肠。丈夫则精液衰少,阴痿不起;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疮"。
四是病期慎行房事
患病之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衰弱,若病中行房,可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如《三元参赞延寿书·欲有所忌》说:"赤目当忌房事,免患内障","金疮未瘥而交会,动于血气,令疮败坏"。
特别是病后康复阶段,更应忌房事,否则会因房劳而导致旧病复发,重者使病情恶化,危及生命,中医谓之"劳复"。
如《千金要方·伤寒方下·劳复》指出:"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以房室者,略无不死"。
五是注意女性房事禁忌
女性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即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
由于在这几个时期内,机体往往呈现冲任亏虚,气血不足,抵抗力较低下的状态,邪气常易乘虚而入,如不禁欲、节欲,极易产生各种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
故房事养生提出经期、产期百日内禁欲,而孕期、哺乳期要节欲。
现代医学认为,妇女在月经期,子宫腔内有创伤面,如果行房,会将细菌带入阴道,引起月经失调、痛经或生殖器官发炎等疾病。
孕期前3个月行房,会引起子宫收缩而出现腹痛、流血,甚至流产;后3个月行房,也易导致早产或羊膜早破。
产后的妇女体质虚弱,抵抗力很差,如过早行房,可造成子宫内膜炎、崩漏、腰腹疼痛等多种病症。
3、后世房中术名声走向衰败
在明朝,房中术更加走火入魔,陷于邪途。
自成化后,朝廷上下竞谈房中术,臣下纷纷以献春药邀宠。
这种情况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进一步泛滥,不少佞臣纷纷献药,并认为这就是"房中术"。
有一个叫陶仲文的大臣,以符水、春药大大得宠。
明世宗移居西内,日求长生,不上朝,不祭宗庙,不见大臣,而常见陶仲文。
由于陶仲文这样得宠,许多人艳羡不已,于是方士、道士、官吏一哄而起,假借圣旨以征逐女色,为进药而敲诈勒索,荼毒百姓。
房中术的名声越来越坏了,它变成了左道旁门、纵欲淫乱的代名词,正人君子皆耻之。
房中术总是和春药、纵欲伤身等连在一起,这种房中术已不复初始阶段的本来面目了。
02五胡之鲜卑族建立北魏
司马家族好不容易结束三国乱世,建立晋朝,但是却自家人起了内讧,八王之乱互相残杀,导致中原汉族国力衰弱,由此引发胡马南下,五胡乱华引发一段血腥残暴的百余年历史。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
其中鲜卑族拓跋部南下中原之后,建立了“魏”国,史称北魏或者后魏。这里顺便提一下,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念念不忘复国的北燕,也是五胡鲜卑族建立的国家。五胡慕容复怎么会是姑苏慕容翩翩江南公子呢?后文有解释。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字佛bi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423-452年在位期间,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为谋臣,纳其谋略,整顿内政,屯田练武,增强国力。
他把握作战时机,灭夏、北燕、北凉,破柔然,击敕勒,袭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攻取南朝宋之虎牢(今河南省荥阳西北汜水镇西)、滑台(今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
在历次战争中,拓跋焘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雄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临阵勇猛,多获胜利。
正平二年二月,被中常侍(太监)宗爱谋杀。
五胡刚进中原是什么生活方式呢?
还是游牧部落的习性,逐草而居,皮帐篷各处迁徙,全民皆兵,而且都是骑兵。
女人负责生孩子和后勤挤奶制作奶制品,男人负责打仗抢劫。
这种军事部落行动如风,如果农耕民族不能有效组织大规模歼灭战,很难对游牧民族形成摧毁型战略优势。
晋朝八王之乱,汉民族遭受大规模丧乱,人口剧减,国家组织能力急剧下降。战争,最主要考验的是组织能力和后勤效率,自古至今都是如此,所以八王之乱后的汉民族面对五胡根本毫无抵抗能力。
据研究统计,北魏统一中国北方过程中,历次战争中招降、收服、容纳各类“杂胡”“生獠”,涉及13个胡人族部,总人口大约1136万人,这些人后来要么在战乱中灭亡,要么被融合进了汉民族。
03五胡鲜卑族之汉化
北魏在建国后,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全力促使游牧部落转向农耕文明,用尽各种办法吸纳汉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法律、儒家制度等等。
一是迁都洛阳。
二是改用汉文,取代鲜卑语。
三是改穿汉服,取代胡服。
四是改用汉姓,取代胡姓。
拓跋宏以身作则,改用汉姓“元”姓,取代了鲜卑姓氏拓跋氏。在元宏的强力推行之下,鲜卑贵族们只能改姓汉姓。
拓跋皇族的长孙,因为长孙的地位,改姓长孙氏,并且以洛阳为郡望,这就是洛阳长孙氏的来源。
洛阳长孙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宗族。
长孙皇后是鲜卑胡人出身,这是正史《唐书.文德皇后传》(新旧唐书均记载)记载:“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魏拓拔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
长孙皇后家族,经过了几代人的汉化之路,到了长孙皇后这一辈,已经完全汉化,几乎看不到胡人的影子。
长孙家族的汉化之路,最主要的步骤就是熟读并贯彻落实儒家经典。
《隋书》记载,长孙皇后父亲长孙晟,是个赳赳武夫。长孙晟身上,还有胡人的影子,此君擅长骑射,一箭双雕的典故说的就是长孙晟。
他除了练武之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全隋文》就收录了他五篇文章。
如果说长孙晟身上还有胡人的影子,那么到了文德皇后和长孙无忌身上,就完全不同了。
长孙无忌身为一箭双雕名将的嫡子,家传的武艺,在他身上没有丝毫的体现。
长孙无忌的文章非常有名。他的著作《唐律疏议》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孙皇后汉化也非常彻底,正史记载说:”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法“。长孙皇后从小到大都在读子曰诗云圣人言,一直在按圣贤书的要求办事。
举个例子,李世民经常问长孙皇后朝政大事。长孙皇后回答说:“牝鸡司晨,家之穷也。”
长孙皇后这样的回答,就是引用了儒家经典。长孙皇后这样的做派,就是按照儒家的要求来做的。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像长孙家族被汉化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著名的宇文家族,也是像长孙家族一样汉化了。
鲜卑族拓拔氏嫡系主流最终仍然改定为汉姓元氏,而庶支拓拔氏则汉化姓氏繁多,诸如长孙氏、李氏、王氏、郑氏、金氏、赵氏等等,不一而足,皆世代相传至今。姑苏慕容就是这个时候逐渐开始汉化的。
问:“历史上著名的鲜卑族哪去了?”
答:“鲜卑族气势汹汹打进来,结果被汉文化征服,被全盘汉化,变成汉人了。如果非要问鲜卑族去哪里了,我只能告诉你,鲜卑族人现在已经成为汉人的一部分了。
现在的汉人,有很多人都有鲜卑血统,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比如李世民的后代,就有窦氏和长孙氏的鲜卑血统。”
04什么是道士
道士乃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
《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
但当时指称的范围较广,除东汉时期“五斗米道”、“太平道”的信徒之外,方士、术士及一些道家也可以称为道士。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之称甚至与对佛教僧侣的称谓相混。
直到隋唐时期,道士及相应的称谓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黄冠等,才逐渐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称。
随着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道姑、女道等称谓。但泛指道士时,也可以包括女道。
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黄冠专指男道士时,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女冠。
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
道教认为若不受师,道则不降;而传道度人,须择出身名门、孝于所亲、忠于所君、资性淳良之人。
欲入道为道士、女冠者,须赍经戒、符箓在受道院造坛及对斋堂、静室缘法。
弟子受经箓须赍金银玉帛等信物。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诵经,烧香燃灯,不杂尘务。
南北朝时道教最明显的变化是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365一448)改革五斗水道。
05寇谦之改革道教
北魏统一华北之后,由于自己是鲜卑族拓跋部,为了消除胡人和汉人存在的民族隔阂,自称拓跋部本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裔。
《北史·魏本纪》云:“魏之先出自黄帝,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子受封北国,其处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在对待宗教方面,以五斗米道系汉人土生土长的宗教,因而也表示信奉道教,对待外来传入中国的佛教则采取了抑制政策。
在当时,就道教本身来说,东晋末年,五斗米道也面临十分明显的危机:
一是由于孙恩等人聚众作乱,使五斗米道无法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动暴乱在民间也不得人心,均使五斗米道难以传播。
二是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兴盛,佛、道由于传播的关系,在民间教徒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道教要想站住脚,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就非对原有五斗米道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不可。
就在这种政治背景和宗教形势之下,出现了寇谦之改革道教。
据《魏书》记载: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遇仙人成公兴,带领谦之先后到华山、蒿山修道,隐居石室,采药服食。
据传,神瑞二年(415),太上老君亲降蒿山,授与寇谦之天师之位,赐与《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令寇谦之“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历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
泰常八年(423),又有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蒿山,自称老君玄孙,赐与《天中三真太文录》,使其能够劾召百神,以教授弟子。又授《录图真经》60余卷,讲述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并命其转佐“北方太平真君”。
始光初年(424),寇谦之将经书献给魏太武帝。太武帝十分欣赏,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所献《录图真经》之制,并遵寇谦之奏请,于公元440年改为太平真君元年。
太平真君三年(442),魏太武帝更亲至道坛,受道教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即位皆如此,使道教变成北魏国教。
在王权的支持之下,寇谦之实现了对道教的“清整”。
改革的内容包括:
①取消天师道原有的24治,不再用“宅治”之号;
②取消“天师”、“祭酒”之值的世袭制度,废除租米钱税;
③除去男女合气之术;
④专以礼仪求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
⑤改道教诵经“直诵”为“音诵”等等。
寇谦之“清整”之后的五斗米道,后人称为“北天师道”。经他改革之后,新天师道与王权相结合,获得了前所末有的殊誉。终于从原始民间宗教上升到官方正统道教的地位,显盛于北魏。
这次改革,也是我们今天无法再见到房中术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见不到房中术,竟然还和五胡有关。这真是蝴蝶的翅膀和飓风的故事。
- 微信:1715524655
- 公众号:秘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