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指的是,修和行,修是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行是要在临床治病过程中多加反思,琢磨,想想自己给病人大概治到了哪一步,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古人士人大多配玉,一是玉晶莹剔透玲珑沉稳,代表了古代对君子高洁厚重品行的美好追求,二是用来提醒规范自己,限制你的步伐是稳健,轻盈的。汉代的配玉甚至拖长到了脚上,走路的时候不能出太大声响,这种限制对走路的稳态,力度都会有训练。
在学中医途中如果品行不端,吃喝嫖赌放纵自己,那么大夫自己的五感就会被封闭,又何谈去用自己的气感受病人的气呢。人和人是一个交互的气流场,在一对一的场所里,大夫本身清气的引领是很重要的,因为大部分临床上看到的病人,病情都不是很单纯,寒热错杂,各种症状自相矛盾的情况比较多,这些矛盾的症状只是表象,如果中国哲学学的比较好,象数思维能力强,都是能捋清楚的。始终会有一条线贯穿在病人的病情发展中,这条线可能是病人先天的体质,可能是后天的不良习惯,可能是以前的失治,把它捋出来才能真正的给病人治本,但是很大夫面对标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入手。
久病成良医这个说法是有条件的,如果你久病,要会静下心来自己反思逆推,为什么自己会久病,然后自己给自己用药控制的比较好了,才会成为良医,如果不加思考的去生活,那久病只能一直久病,兴许还会变重病。笔者在临床上遇到很多病人,没法给自己的病情追溯原因的,大多是以前习惯不好已经五感不清,要么就是中国一贯以来的做题家思维根植太深,凡事依赖这个医疗体系,只要面对穿上白大褂的就完全信赖,觉得书上网上说的的就是对的,一看那些说道就把自己脑子绕晕了。
在自己很健康没达到那种久病的条件的时候,去修习自己的行为是很有必要的,让眼睛耳朵,手,脑子都明亮准确起来,起码面对病人的气流不稳的时候你大概能知道是什么情况。再加上在日常的体验里面,对药物的体验,生活的体验,去观察人,了解什么生活方式,什么习惯,病人以前看病用的药大概是在干嘛,哪些地方成了哪些地方没成,怎么样会成的更好,才会真正有所成就。
修,就是让自己的感受器不迟钝,如果迟钝了就把握不到有效的信息,行,就是思考加实践去塑成你自己独特的经验,我们的感受器在一定范围上的观察能力是差不多的,天才相对较少,如果不去治理任凭它被污染损耗的话,只可能连常人也不如,这样在医术上很难进步,学了一辈子不入中医之门的老中医大有人在。
我遇到过一些艺术上的天才,画画的能徒手用三原色调出任何眼见的颜色,弹琴的能听音就辨高低,但是普通人是做不到的,它和训练有关,和你的天赋,静心也有关。以前笔者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辨咳嗽,明明临床上很明显,但是有些浮躁的人就是辨不出来。
笔者见得比较多的大夫就是,眼见什么症状就开什么药的比较多,一看方子二三十味,完全没有侧重点,不知道要干嘛,这种就是心中不了,开方也难明。面相奸邪的人也大多是看不好病的,市面上搞轻浮的中医相声的人,如大家熟知的徐某,梁某等等很多人,大多长相奸邪,凶恶。首先他自己就目的不纯,开口说的大部分毫无根据,信口胡说,还洋洋自得。去找他们看病的就是太蠢了,嫌钱没地花,命不够长。
而大多学院派给人的感觉,是沉静里带着纠结,沉静是他们起码是有自知之明不会信口胡说,纠结是因为实践的匮乏,对真实生活不了解,不去下基层,下基层的时候也当度假不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所以学院派大多缺乏灵气,大多只把握到中医的面子而掌握不到里子。学院派里面,能够拜一个相对在某个疾病上擅长的好大夫,照猫画虎学几个方子的,已经算好大夫了,不说有什么奇效,起码兜兜转转的,也能把擅长的病看的七七八八。
所以笔者才在自己的文章里有时候写一些诗,发点好的音乐,其实是让诸位能静下心来,听听看看准确的信息是什么样的,这样你的直觉会更好一些。古诗词,古文,古典音乐,绘画,都是一种高度浓缩的信息酿的酒,当你能鉴赏这种浓度高的信息,再去看病人,望闻问切,就会比别人优秀一大截,因为你比他们更能发现细节,演绎能力更强。
真正好的中医,面对同一个病,最后只会有一个点不一样——治疗方向。高明的大夫对你病机的掌握大多都是一样的,辨出好几个病机,只能说你之前遇到的大夫水平不行。最后不一样的,也就是选择寒还是热,阴还是阳。而不是像网上盛传的那样,千人千法,一个人辨出好几个病机也合理。如果真如此,随便瞎开糊弄人的方,也叫治病吗?看病多的读者应该都会有所体会。
修行修行,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面对物欲横流,满是塑料味的快餐时代,又有几个能守住本心,看穿本质,不被诱惑的呢?这是做大夫很不好的地方,就是病人经常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来找你寻求安慰,后面往往又堕落了。
人生在世,可以劳逸结合,但在大方向上,一口气也不能泄,不然就会带来恶果,要真正发自内心的去养成良好的习惯,再次告诫诸位。
公众号:梅林岐黄
- 微信:1715524655
- 公众号:秘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