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的脉法

评论

本文据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而写。力求通俗易懂,尽量不引用原书内容。

原书请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在明代梅南书屋《东垣十书》基础上整理的版本。

李老师非常喜欢刷《黄帝内经》。沉迷程度跟我们现在刷抖音没区别。

有什么病治不了,就去这本书刷答案。治好了也觉得是刷出来的,非常谦虚。

刷多了就发现了一些生病规律。不管什么病,要么情绪出了问题,要么衣服穿少了,要么累着了。

李老师不满足于前人留下的经验谈,进一步指出,不管任何生病的原因,最终都是把脾胃搞伤了才生。

所谓百病皆从脾胃生。从此中医界的脾胃派正式挂牌。

脾胃伤了,直接导致中气不足,人体就会产生一种叫作“阴火”的东西。好比仙侠剧中常常出现的桥段,正道衰落,封印力量不足,天魔破阵而出。

举个临床常见的症状。

很多人有口腔溃疡,一吃清热的药就好,两三天就发。一吃又好,又发。治标不治本,无限死循环。

李老师认为这类型的口腔溃疡就是“阴火”的代表症状。

目前学术界对于“阴火”到底是不是后世说的“虚火”有争论。这很有点加多宝到底是不是王老吉的意思。本文就不往专业化的方向走了。

但凡遇上“阴火”,光喝清热的药肯定是治不了本的。

“阴火”清不掉,反而要用热药来补,这是非常高明的认识。代表方剂就是李老师独创的补中益气汤。

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张方子重点在补。补哪里呢?从五行来讲,脾属土,土在五行居中。“中”泛指脾胃。

这样一来,就和百病皆从脾胃生挂上了钩。因此脾胃派又叫补土派。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李老师就开始发挥了。他认为脾胃虚弱的人,淋了雨,受了风,出现发烧、流鼻涕之类的受寒症状,千万不要强行发汗,否则凶多吉少。

他举了一个亲身经历来说明。公元1232年蒙军围攻金国的首都开封,城里的老百姓两三个月都睡不好,吃不好,胃气自然亏了,一淋雨,很多人就开始发烧。

当时的医生一见这种情况就用桂枝汤、麻黄汤强行让人体出汗(专业名词叫“发表”),结果一发一个死。

死了多少人呢?每天往城外运,多的时候两千人,少的一千人。这是一个城门的统计量。当时开封至少有十座城门,持续运了两三个月。

当然这么多的人,有多少是庸医杀的,无法统计,毕竟有战争造成的各种因素在影响。

但就李东垣亲眼所见,周围的医生几乎一发一个死。所以他痛心疾首,非要写这本《内外伤辨惑论》。

没有什么“为往圣继绝学”的宏大叙事,一点赤子之心,非常朴素,基于同为人的怜悯。

纵观古往今来,凡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的中医,无不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中医有秘籍吗?绝对有。不要讲保守的老师保守。人活在这个世界的追求不一样,要达到的境界不一样。仅此而已。

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定了一条规矩,受了风寒就要发汗。发汗就要用桂枝汤、麻黄汤。

一千多年过去,金元时期的医生依然照办。李东垣当然知道这个方法很好,但是不能教条。教条的结果就是一发一个死。

为什么同样受寒,有人用张仲景的方法就非常不错,有人就不行呢?

回到这本书的名字。什么叫内伤,什么叫外伤?顾名思义,吃撑了肚子胀,或者每天早餐不吃、到了中午都没有饥饿感,诸如此类的症状代表脾胃受伤。脾胃在人体里面,所以叫做内伤。节气前后,气温忽冷忽热,风吹了,雨淋了,不是自己折腾出来的病,叫做外伤。

这个概念和武侠小说的内外伤,不一样,又有点那个意思。

萧远山和慕容博练武走火入魔,显然是内伤。鸠摩智的内伤也不轻。萧峰在雁门关自杀,显然是外伤。

看小说,我们旁观,自然知道谁受了多重的内伤,谁死于外伤。临床要鉴别,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否则怎么有那么多一发一个死。

患者发烧,到底是内伤还是外伤引起的?

李老师教了很多辨证技巧。

方法一:内伤的人手心热、手背不热。受风寒重的人,反过来的。

方法二:从头痛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一下。内伤的头痛一会有一会没有。外伤是一直痛。

方法三:外感风寒的人,三天之后开始口渴。内伤的人伤得久了,不怎么渴。

诸如此类的方法,李老师苦口婆心列举了一大堆。

当初学了这几招很激动,第二天开始实战。来个小女生,正好发烧,衣服还穿得多,明显怕冷。

有了李老师的教导,不好再开桂枝汤了,多了内外伤的心眼。

把人家左右手心手背都翻来覆去摸一下。弄半天,不对啊,两个手心两个手背跟刚从冰箱里捡出来似的。

这一下搞得小姑娘如获重病。我也有点紧张,心想,李老师不对啊,你的锦囊妙计不管用啊。还好男朋友在旁边宽慰 ,中医都看手相的。

如此折腾了几个月,临床上受了不少打击,觉得内伤外伤没什么用,甚至认为李老师讲得不对,不落地,光是理论创新。

学生学不好,首先怀疑老师没教好。当时觉得很有理由啊!毕竟老师不在人间八九百年啊!

身边也没人交流。跟同行一说李老师,都觉得老牛逼的,怎么牛逼呢,没人知道。有时候中医真是寂寞无助。

寂寞还好,这个时代热闹,也就削弱了不少。无助背后是绝望。根本不知道前面的路怎么走。半生已过,绝望成了最了解自己的朋友。

神作束之高阁,陵谷变迁,倏忽几年,心心不忘。

有一天摸脉。这个患者不用摸脉,就知道伤寒了。自己也讲,前段时间衣服穿少了。刻下神疲力乏,低烧,打喷嚏,流鼻涕。

她的脉象很有意思。左手无力,右手浮弦却不怎么紧,沉取无力。

瞬间李东垣的脉法在脑海中闪现。那一刻是一种回应,双手久久抓在悬崖边缘不放,终于有人在虚空中伸出手来拉了一把。

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内外伤辨惑论》)

出的方子是《伤寒论》中的肾气丸加减。

没过多久在一个线下论坛见到前辈这样用。心中欢喜。准备上前交流。想来他也被李老师深深理解过。过来人应该有不少共同语言。蓦然在心底深处涌出一个感受,不必了。

从此对回应多了一种理解。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也就不懂了,何必见戴。

戴安道是王徽之的朋友。某天王想念戴,坐船去见他。好不容易划了一夜,到了戴的家门口。王徽之连门都没敲就走了。留下一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人生固然得知己对酒当歌,幸运非常。往往不遇,将性情化作文字,留待千百年后的回应。即便那一刻,我们不见亦不在。

李东垣的脉法

公众号:张仲景的脉象与叶天士的舌象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5月19日 15:17:50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起死回生秘诀》,民国11年蜀南梅东阁著 中医

《起死回生秘诀》,民国11年蜀南梅东阁著

最新实验《起死回生秘诀》,民国十一年初版,上海广雅启新书局,著作者,蜀南梅东阁,男女欲保身体者不可不看,共40页。 蜀南怡养山人梅光东阁甫自叙 天地有好生之德,人亦莫不好生而恶死,乃竟有死於非命者,或...
李吉保《良方药病事》 中医

李吉保《良方药病事》

《良方药病事》,作者李吉保,共89页。 内容包括:炼蜜丸药法方,补脑丸,治疥疮效方,羊羔疯方,化毒消肿膏,治搭背疮,头疼方,治颠迷疯方,治腰腿疼方,治偏头牙疼方,胎产救急经验良方,平胃散,失笑散,四物...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