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看了好几篇以中国妖怪为基础设定的网文,看得我津津有味不亦乐乎,也愈发品出我国妖魔鬼怪的玄妙。咱大陆本土的妖魔鬼怪可不比外国神话中的神仙,别人一草一木一命运(比如宁芙仙女、命运女神等等),端的是高高在上,不屑沾染凡间俗气,我国妖魔鬼怪混杂在神魔两道,品种繁多亦正亦邪,还极其接地气,就算是饭桌上的一粒米,都能给你搓出个“妖”来。
我们常说“妖魔鬼怪”,简单混成一谈,实际上就像上古分六界,“妖魔鬼怪”这四个字就占了其中四界,其中又以“妖”和“鬼”为最盛。
像“鬼”,又分“怪化鬼”和“人化鬼”。瘟疫可为“怪化鬼”,是以称“伯强”,在《山海经》、《淮南子》中是海神和风神,在《楚辞·天问》中,被注明是“大厉,疫鬼也”。日本有花子,中国也有“厕鬼”,在唐代就有传“厕鬼名顼天竺”,虽然爱吃人鞋子,却不会害人。
论“妖”,则更不可数,万事万物,只要有其念,皆可成妖。中国近代以来关于“妖”的影视作品也很多,像《白蛇传》、《猫妖传》、《西游记》等等,让我们可窥妖界一角。就连以日本平安时代为背景的游戏《阴阳师》,其中许多妖怪就源自于中国,比如大门上的铁环兽“椒图”,被记载于明代《本草纲目》中的“姑获鸟”,众九尾妖狐的源头“苏妲己”等等,比起日本的百鬼夜行,我们在更早的上古年代就有了神鸟志怪齐活的《山海经》。
再看回中国妖怪奇谈,我就总会想起小时候兀自沉迷进妖魔鬼怪的时光,这可要比时兴的漫画言情小说有趣得多。那时候我的小学还会举办跳蚤市场,卖什么的都有,我攥着几块钱买了厚厚的一本《山海经》,感觉自己赚翻天了,背回家作业也顾不得写,对着插图和文字里的妖怪兴致勃勃。可惜随着年岁渐长,接触到的文学、影视、游戏等艺术作品,都多与外国文化有关,对这些奇异志怪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转至了外国神话,反倒把儿时看得那些“因果报应、天道轮回”的妖异世界,给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
纵使“子不语怪力鬼神”,妖魔鬼怪对中国人的吸引力仍是巨大的,若好好加以发挥创作,本可以成就独有特色的文化输出。除去《西游记》,香港那边就曾产出过大量优质又经典的妖怪影视作品,比如林正英的《僵尸道长》,王祖贤的《灵狐》、张曼玉的《青蛇》、张国荣的《倩女幽魂》等等,都是如今不可得的佳作。再观现代,相同套路的古风偶像剧、阴阳师和哈利波特相交的手游,我们土生土长的妖魔鬼怪,又都去哪了呢?
如果说神话是各地的方言,那么妖魔鬼怪也同样是各地文化中沉淀的醇厚酒香。中国五千年历史地大物博,其文化的艺术魅力本应该拥有更大的舞台——只可惜,只可叹,“子不语怪力鬼神”啊!
- 微信:1715524655
- 公众号:秘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