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这件事,实际上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世界各地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占卜方式。
我国发现最早的占卜记录,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3600多年,那个时候占卜的方式是由龟甲或兽骨制作问卜的工具,以火烧出现的裂纹,显现出来的形象,来预测吉凶,内容大部分都是王室占卜的记录,例如天气、农桑、战事、打猎、祭祀等等,在当时,大事、小事都要进行卜问。
后来呢,占卜的方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改变,也许是因为龟甲、兽骨获取不宜,又不能重复使用,后来的预测师就把占卜的方式改进为使用蓍草占卜。
蓍草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古人认为它生生不息,有长寿的寓意,所以蓍草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灵性的植物之一。
(图为蓍草花,占卜须取其枝干。)
五十根蓍草放在手中,经过多次分合,得出卦象,就是“揲蓍法”,也有人称之为“大衍筮法”,起卦的方式是比较复杂的,据说每逢遇到大事,就用这种方法进行占卜。
(图为曾仕强老师2010年与台下观众一起为国家2035运势进行大衍筮法占卜。)
实际上,蓍草的获取也不是很容易,再到后来,就又改进为竹签占卜;
顺带一提,卜筮的“筮”,是竹子下面有一个巫师的“巫”,在古代农业社会的时候,巫师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多数是领导人的参谋,并不是大家在一些影视剧里看到的被媒体恶意丑化过的装神弄鬼的形象;占卜的行为,多是由巫师主导。
这之后,一直到了西汉,出现了一位名叫京房的占卜师,他进一步简化了占卜的方式,开创了爻钱占卜法,也就是三枚铜钱一扔,一爻就出来了(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三枚硬币抛出可以得到四种结果,后面附图详细解释),总共扔六次,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卦象,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六爻”,这种方法简单便捷,在汉代迅速普及,影响巨大,一直沿用至今。
先说一下,六爻占卜,用的是《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而《周易》卦象的根源在于《易经》里的八个原始卦象,即是
乾☰ 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易经》与《周易》并不是同一本书,后面会有简单的说明。
下面我们先讲讲六爻占卜是如何起卦的
下图为《卜筮正宗》以钱代蓍法原文
文字:
“以钱三文熏于炉上,致敬而祝曰:‘天何言哉?’,
叩之即应,神之灵矣,感而遂通;
‘今有某姓有事关心,不知休咎,罔释厥疑,惟神惟灵,若可若否,望垂昭报’
祝毕,掷钱,
一背为单,画一,
二背为拆,画二,
三背为重,画○,
三字为交,画×;
自下装上,三掷,内卦成;
再祝曰:‘某宫三象吉凶未判,再求外象三爻以成一卦以决忧疑’;
祝毕,复如前法,再掷合成一卦,而断吉凶;
至敬至诚,无不感应;
诀曰:两背由来拆,双眉本是单,混眉交定位,总背不是重;
安‘单单单’曰‘乾’,
‘拆拆拆’曰‘坤’
,‘单拆单’曰‘离’,
‘拆单拆’曰‘坎’
,余卦仿此;
三背为‘重’,三字为‘交’,‘重’、‘交’之爻,谓之‘发动’;
‘重’作‘单’,属阳;‘交’作‘拆’,属阴;
凡动爻有变,‘重’变‘拆’,‘交’变‘单’,余爻仿此。”
作者拿现代的硬币举例做解释
三枚硬币抛出以后,会出现四种结果,
出现两个正面(字),叫做单,是少阳爻,
出现一个正面(字),叫做拆,是少阴爻;
出现三个反面(花),叫做重,是老阳爻,是动爻,发动以后变成少阴爻;
出现三个正面(字),叫做交,是老阴爻,是动爻,发动以后变成少阳爻。
阳爻可以用一条线记录,阴爻可以记录为从中间分开的一条线;
老阳、老阴是变卦,老阳爻前卦记录为阳,后卦记录为阴,老阴爻前卦记录为阴,后卦记录为阳。(老阳可记作○、老阴可记作×,意为变化)
《易经》里的八卦,包含八种卦象,每一个卦包含了三个爻
而六爻占卜,取用得是《周易》卦象,《周易》是把《易经》八卦又分成内、外(阴、阳)两组,组合在一起使用(8*8=64卦)。
六爻,也就是总共抛六次硬币,总共得到六个爻,从最下面起一爻,一直向上,到了第六次的时候,得出一个《周易》卦象,这个卦象就是占卜吉凶的凭据。
注意,爻卦的次序是从下往上,但得出的两个三爻卦,却是要从上往下念,来组合出周易六十四卦象。
例如,我们抛了六次硬币,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两个字一个花(少阳爻),我们按照从下往上的次序记录爻象
得出了上下(外内)两个三爻卦,都是乾卦,《周易》六十四卦中见到内外两个卦相同,就是本宫卦,就用原来的名称,可以称之为乾卦,也叫乾为天。
卦里面所蕴含的信息,就是通过爻卦向老天提问题,老天反馈给你的的答案。
当然,可能会有读者会问,就凭这六个小杠杠,就能够得出明确的吉凶信息嘛?算成64卦也不过就是64种可能性而已,也太简单了吧?
当然不止这么简单,实际上,六十四卦只是静卦最基本的结构,如果摇出的卦里面有动爻,这个卦就会改变,变出的那个卦同样需要参考(我们生活中经常会说“本来说好的事又变卦了”,出处就是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样一算的话,就是64*64,=4096种可能;
例如如果我摇出来的乾卦初爻是老阳爻(动爻),初爻阳动变阴,上卦(外面456三爻)不变,依然是乾卦,内卦(里面123三爻)一爻变了,就成了巽卦;
在八卦中,乾的名字叫做天,巽的名字叫做风,上下组合在一起就是天风姤卦;
实际上这种情况我们就称之为乾为天变天风姤卦
另外,古人为了丰富六爻占卜的信息,还加入了月建、日建信息(爻卦的时间),以及六神信息(青龙、朱雀、勾陈、腾蛇、白虎、玄武),有人统计过,六爻的总共结果有64*64*12*12*6=大约三百多万种,在这之余,古人也把阴阳五行生克、天干、地支、干支纳音、以及六亲关系给融入了六爻卜卦系统;
一个卦摇出来,可以说它的信息是“包罗万象”,至于解卦人能不能把卦象信息充分准确提取出来,那全凭各人天赋、实力,可以说,不用担心爻出的卦信息不够丰富,就怕你看不懂(一般也不需要做到很精细,知道主要脉络大体吉凶就可以了)。
现代科技发达了,随便找一个软件,输入时间以及摇钱的结果,就可以把卦起出来,不过解卦的重点还是在于其背后的逻辑。
现代有些人把这种占卜活动,认为是“灵感”、“第六感”、“天人感应”,或者是“玄学随机事件”。
古人的看法是:神之灵矣,感而遂通;至敬至诚,无不感应;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六爻占卜准不准,重点在于一个“诚”字。
这个诚,不是对算卦的诚心,而是对自己诚心,对上天诚心;古人认为,人的心里只要产生念头,老天就一定会知道;
《易》: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当然,如果觉得易经八卦占卜之类的全部都是古人编出来来糊弄人的玩意儿,那就没有占卜的必要了。
至于解卦,入门需要背诵大量的基础知识,以及大量的练习
八卦、六十四卦、以及卦象、爻辞
装卦,纳干支、安六神
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生克,六十花甲子组合、纳音、神煞、旬空、六亲关系、刑冲合会、等等
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至于把这些知识点再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那就是靠时间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得到了。
应用技巧方面,以后有机会再做分享,下面还是继续讲故事
卜卦文化的源头依目前所知,是始于《易经》以及《周易》
《易经》的历史,据《易经-系辞》记载:“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意思是说,在古代,还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人类最早的领导人伏羲氏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方式,他发现,任何一种事物现象都包含着阴阳的变化,最后他归纳出来一套法则,就是《易经》,易经可以使人通达事物原本的逻辑,也可以用来理解、分析世间万物,核心实际上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的概念,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可以非常简单的代表男/女、老/少、天/地、上/下、刚/柔、动/静、尊/卑、得/失、生/死等等人物信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简单的阴阳爻组合在一起,转化成卦象,可以表达更加复杂一些的信息,人物方面,可以代表六亲关系、身体部位、形态、相貌、性格;也可以代表自然界现象,白天(阳)、黑夜(阴)、黎明(老阴)、清晨(少阳)、中午(老阳)、傍晚(少阴)、春夏秋冬节气规律(例如,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冬至前,所有的卦爻全部都变成了阴爻,但是阴极就会变阳,冬至这一天也是阳气升起的起点,白天从最短的时间逐渐开始变长,阳爻[阳气]从下往上升了起来,到了正月,第三爻也变作阳爻,就叫做地天泰卦,也就是成语所说的“三阳开泰”,夏至之前所有的爻都变成了阳,从夏至开始,阳极转阴,开始一阴生,道理与冬至相似)
另外,八卦最基本的信息,可以直接代表天空(乾)、大地(坤)、山川(艮)、河流(兑)、火(离)、风(巽)、雷电(震)等等自然现象。
而《周易》是周文王在《易经》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所以叫“周”易),周文王把八卦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他还把八卦乘以二,分内、外两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六十四(8*8=64)种卦象,用来代表和分析日渐复杂的人类社会信息。
后世占卜所用的卦象,主要就是用周文王的这套六十四卦系统,过去有很多卜卦的命师,是打着“文王卜卦”的招牌,算不上扯虎皮作大旗,可以视为尊重原创者,类似于转载注明了出处。
一直到后来,六爻占卜学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也就是在西汉时期,焦延寿的徒弟京房,把六爻卜卦系统进一步完善,推广至全国各地,风靡一时,影响深远,后世也习惯称这套系统为京房易。
当然,使用《周易》卦象占卜的,并不仅仅只有京房易这一体系,不过就普及程度来说,京房八宫卦变这一套系统在民间应用是最广泛的。
《易经-系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孔子晚年非常热爱《周易》,《史记》中记载过“韦编三绝”的典故,实际上就是指孔子当年学习《周易》的时候,反复阅读,非常用功,就连编竹简的皮绳,都被翻断了三次。并且,孔子后来写下了十篇学习《周易》的心得,名叫《易传》(也叫《十翼》),现在随便买一本写《周易》的书,里面都能看到孔子对《周易》卦象、爻象的注解。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若是多给我几年时间,若是我五十岁以前学习过《周易》,人生就不会犯大的错误了。)
下面说点别的
从理论上来讲,易经有三个根本规则,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易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包括人在内,都是一刻不停的在发生变化(变易);
简易:世间万物看似错综复杂的变化,如果能够运用易经的方法去进行分析,实际上是可以简化到人类所能够理解的;
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但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那个能变出来万象的东西,它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宗教家称之为“老天”、“上帝”、“神”、“主宰”、“佛”、“菩萨”、“造物主”,哲学家称之为“本体”,科学家叫它为“功能”,管它叫什么名字,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能变万有、万物、万事,它是永远不变的。
(部分内容摘录自南怀瑾《易经杂说》)
古人的文化作品里经常会有类似的说法,例如《三国演义》开篇语:“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是一种阴阳变化的规律,大到改朝换代,小到个人生老病死,事物都有它的生命周期,而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且顺应时势做事,往往可以成就一番伟业。
曾仕强曾经说过:高明人提前掌握变化,聪明人适时顺应变化,普通人看不懂变化,被形势所逼事到临头不得不变。
黄巾起义
桃园三结义
18年初去过一次北京大觉寺,吃着门口卖的烤银杏树果,进去逛嗒了一圈,印象最深刻的是乾隆皇帝御题的牌匾,“动静等观,无去来处”,当时就感叹,乾隆皇帝真是不简单,能够写出这两句话,易经思维境界是非同一般的高。
- 微信:1715524655
- 公众号:秘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