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时搞一点传统文化,动不动叫“国学”,我认为现在已没有国学了,国学已经消亡了,国学已成为过去时,你又不是谈历史,说的是现实文化,还要叫成国学,太脱离实际。
国学消亡于二十世纪初。消亡的原因是,由于政治腐败,列强强势入侵,中国惨烈败北的情势下,知识精英误以为是中国文化惹的祸,因而否定和丑化中国文化,要消灭中国文化,并在实践中竭力引进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一个渠道是派出留学生,这些人留学回来,再用西学的薪火,来点燃中国文化的原野(当然也有留了洋仍坚守中国文化的,如生于马来亚通九种外语的辜鸿铭,研究比较文学的吴宓等);另一个更重要的途径是教育体系的根本变更,新教育机构(学堂)的建立,使西学站稳了脚根,给西学的发展壮大扫清了道路,建立了平台。在这种情势下,国学难于立足,不得不消亡。
国学是一个体系,西学取代中学,势态猛烈,这时,国学这个体系不是逐渐枯萎衰老,而是爆炸式毁灭,炸成许多碎片。从此就没有了国学。现在全国上下称说“国学,国学”,都是空喊,是“皇帝的新衣”。最多是拾起某些炸后的碎片,高举起来宣称那就是“国学”。
不要说国学消亡之后,即使在国学鼎盛的时代,国学也是素质非凡的少数人从事的高端学问。现在国学已消亡,却到处成立国学组织,高喊国学,这岂不是一个文化梦幻吗!?
我们一定不要脱离实际,已经没有了国学,就要正视这个实际。看在这种已经没有国学的现状下,怎样从实际出发,来有益有效地处置文化问题,使全国文化得到健康发展;不能在国学已经消亡了的情况下,还自己骗自己,到处喊国学。没有就是没有了,不要妄称,不要硬撑,实际上真正知道什么是国学的人,不敢也不愿出来穿这个“皇帝的新衣”;只有不知国学为何物的人,无知无畏,才呈鲁莽之勇,言必称国学,俨然以国学家自居。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呢?背几篇儒学文献就是国学吗?朗诵几首唐诗就是国学吗?打打太极拳、弹弹古琴、写写毛笔字、唱唱京剧就是国学吗?穿穿汉服,搞搞祭祀就是国学吗?都不是,都不算!
按照章太炎的说法,汰除了神话、宗教、小说传奇的正规经史、诸子著作,才是国学的本体,而治理国学的人要能够辨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变迁、辨文学应用。章太炎这个界定,虽然不足以成为定论,但大体不差的。更概括地说,国学主要应包括这几个方面:一、周易学;二、以孔孟、老庄为首的历代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三、中国化了的佛学;四、历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称得起“国学家”(别说大师)的人,都是通才,能够游历于这些学问之间,通小学、明地理、精考据、善辞章。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吗?没有了。没有了的根源在时代,而不是人不行了。人比过去更聪明了,但把学习时间大量花费在非中国文化的修习上(这种修习是时代的必须),对中国文化自然不能深入,又因为太聪明,就被聪明所误,难成大器。
西学教育主要是教知识的,中国传统教育不是单纯教知识的,而是完整地教人的。中国的传统教育负有推进学生人格、体魄、学识的整体责任。国学的传承也是中国化的,和其他中国雅的俗的技艺、秘术的传承一样,都是师徒亲处,进行人格、伦理、方法的浸润感染。“师道尊严”主要是对师徒亲处的中国式教育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着人身依附的味道。这种教育方式最早是孔子创造的,他并不灌输式的讲课,而是和学生衣食住行混在一起,随缘教化,像佛陀善巧方便地渡人那样。
国学教育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私塾,一个阶段是书院。这两个阶段都是师徒亲处的。私塾阶段相当《周礼》里说的小学。学院阶段有研究的性质,仍是全人的提高。现在各地都有私塾性质的读经教育,也都带有全面教人的性质,基本可以完成传统私塾教育的任务。而书院阶段则难于继续,原因是没有与书院相称的国学师资。没有国学师资,是因为早已没有国学了,哪儿来的国学师资?从民国时代开始的学堂教育,教的是西学,包括各科科学知识、外语,轮到中国文化,只给N分之一的时间,所以即使大学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专业的人,也不可能具备最基础的国学素质,要去做国学书院的老师,也是勉为其难。这样一来,现在想续国学之脉,就成为不可能,只能有私塾,不能有书院。国学的河流,在私塾之后,便干涸蒸发了,更别想形成惊涛骇浪的国学江河。
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是行政管理下的、政教相连的系列机构,受着行政的制约和指挥;国学教育则是独立的、与行政剥离的人文机构,带有独立自由性。民国时代的文化精英,大都先后受过这两种类型的教育,他们的独立人格其实主要来自于国学教育。刘文典脚踢蒋介石之举,都是国学教育中“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精神给予的勇气。陈寅恪《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有西方天赋人权的成分,同时也有国学中精神自由的传承。
好了,现状就是这样的现状。知道现状是这样,就要根据这个实际来发展中国文化。国学虽然没有了,但努力靠近、努力接近、努力追寻,总是可以的。无论是个人,团体,政府,国家,来这样做,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好处。然而应当对你所做的内容、角色、分量,有正确的估量,不要夸大其辞。能够名副其实地负载国学大任的人虽然极少,但国学中的精神和传统,仍然存在于中国文化中,《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孔孟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精神;老子的“道法自然”,尊道贵德,从容无为的信条,都是我们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在虽然没有了完整的国学,学者中虽然没有了通家,但有专家,只要专家把路子走正,仍然可以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弘扬中国文化,首要的是头脑先要清醒起来,认清自己,也认清别人。反省当初自毁中国的文化长城,就因为头脑发懵,认为自己文化就是一滩狗屎,必欲灭之而后快。客观地说,中西文化,各有短长,但对我们来说,作为民族灵魂和精神支柱的,只能是自己的传统。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可以吸收,但即使我们害了病,我们的脊柱,我们的头胪,我们的心脏,都要靠自我修复,不能换一个洋的,换一个别人的头胪、别人的心脏,我们虽然可以活着,但实际已经死亡了。
- 微信:1715524655
- 公众号:秘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