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民族之根的存在

来源:公众号 彭心融国学评论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唐·元稹《咏廿四节气诗·清明三月节》

清明节:民族之根的存在

清明,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

《淮南子》曰:“(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壬寅年的清明为04月05日03时21分,届时太阳将行至黄经15°,此后便进入甲辰月。

清明节:民族之根的存在

《三统历》阐:“清明为三月节,谷雨为三月中气。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谷雨者,言雨以生百谷。”

清明,古称三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三月东南风吹起,天清气明,植物滋长,生气盎然。无论是天气还是人,都是一派清明气象。“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三候】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桐始华。

桐,木名。有三种:华而不实者曰白桐,《尔雅》所谓荣桐木是也;皮青而结实者曰梧桐,一曰青桐,《淮南子》曰梧桐断角是也;生于山冈、子大而有油者曰油桐,毛诗所谓梧桐不生山冈者是也。

今始华者,乃白桐耳。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闰年,每一枝生十二叶,闰则十三叶,与天地合气者也。今造琴瑟者,以花桐木,是知桐为白桐也。

【二候·田鼠化为鴽】

田鼠化为鴽。

按《尔雅》注曰:鼫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谓之田鼠。

《本草》、《素问》曰:鴽,鹑也,似鸽而小。

《尔雅·释鸟》:鴽,鴾母。郭注:酓鸟也,青州人呼为鴾母。

鲍氏曰:鼠,阴类;鴽,阳类;阳气盛故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也。

【三候·虹始见】

虹始见。

虹,虹蜺也,诗所谓螮蝀,俗读去声也。

虹为雄,色赤白,蜺为雌,色青白,然二字皆从虫。《说文》曰:似螮蝀状。诸书又云:尝见虹入溪饮水,其首如驴。恐天地闲亦有此种物也,但虹气似之借名也。

注疏曰:(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今以水噀日,自剑视之则晕为虹。

暮春阳气上升,与阴气交汇故而成虹。

【清明·习俗】

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逐渐确立。而且与此同时,随着汉代《太初历》的颁布,阴阳合历的历法制度也逐步推广开来。也因此,节气与节日的属性及功能开始逐渐分离。至此以后“节气就是节日”就不再普遍成立了。

但“清明”,则是后世少有的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的节气。

【养蚕的清明节】

清明,最初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性富有时令的象征。所以对农耕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所以清明节最初的功能,都是基于农事活动所产生的。

古籍《四民月令》有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除隟穴,具槌、持箔、笼。”

“一候,桐始华”,清明伊始,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不但桐花盛开,桑叶也开始发芽。所以人们也需要开始搭建、修缮蚕房和蚕架,准备养蚕。

清明节:民族之根的存在

在男耕女织的古代社会,丝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蚕更是丝绸文化中的重要一环。皇后亲蚕、祭祀先蚕更是为国家重要礼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的国家,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养蚕历史。在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也出现过“蚕示三牛”的记载。

随着时代迁移,到了后世,清明节逐渐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传承内涵,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从节气到了节日。而其本身的农业属性,则随着农业科学的进步逐渐地被人们淡化了。只有少数地区,如,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琏、德清等县市还有祭拜蚕神等和养蚕相关的民俗活动,但也基本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郊游的清明节】

上巳节,原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初三。因为距离清明太近,被清明节所替代。而其三

大节俗:春嬉、袚褉、招魂,也逐渐被清明节所吸收。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休闲活动的丰富。春嬉则衍生出了打毬、拔河、荡秋千、天仙戏、斗鸡、斗卵等各种节令游戏,不断丰富着清明节郊游的内容。

尤其到了宋朝,清明郊游成为了春季重要的民俗活动。

宋《梦粱录》有载“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酒贪欢,不觉日晚。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此时尚犹未绝。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物归家,以馈亲朋邻里。杭城风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

宋《武林旧事》亦载:“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而游手末技为尤盛也。”

正所谓:减徒御,挈琴酒,相与屡游乎其间,遭右而坐,触阴而息,雅杯徐行,微微春风,好鸟一声,为我笙镛,往复如此,弥旬累昼。

但到了元朝,清明不再放假,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随之减弱。到了清代,更加没有了欢愉的气氛。

如清《燕京岁时记》中载“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

清明节:民族之根的存在

【寒食的清明节】

寒食,先秦时期原荆楚地的节日,在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的前一到二日。

寒食节的由来,一说源自《周礼》所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的“改火”旧俗;一说源自为纪念晋国介子推。

在此寒食期间,人们要禁火,不能举炊,只能吃预先准备好的冷食。也因此形成了后世的清明特色饮食,麦粥、糯米酪、麦酪、杏仁酪、鸡蛋等。

直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还是重大节日。尤其是中原地区,介子推的家乡原晋国属地的山西,在寒食节甚至要寒食禁火一月有余。

到了唐代,寒食节虽然仍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随着对火源的有效控制及“禁火寒食”旧俗的革除,寒食节的民俗内容已经不再主要围绕“寒食”而进行,逐渐转变为以“祭墓”为主。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传承千年,仪式隆重。几千年来,一个家庭可以没有狭义上的宗教信仰,但一定有着对祖先的崇拜。并且没有谁可以代替祖宗崇拜。乃至在国人辱骂一个人的时候,问候其祖先以及说其没有祖上,都会让人感到极大的侮辱。

清明时节,冬去春来,草木萌生。所以人们会去先人的坟墓,查看是否有坟丘塌陷、兔狐打洞及杂草丛生的情况。在祭扫时,铲除杂草、添加新土,进而进行祭奠,表达对先祖的怀念。

清明节:民族之根的存在

而在唐代,寒食节的祭祖活动,率先由皇家发起,先成为了唐代皇室的拜陵祭日。

《新唐书·礼乐志四·拜陵》有载:“凡国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社各一祭。”

后至唐开元二十年,上下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

所以寒食墓祭不但有假日,凡祖茔较远者,在朝的文武官员还可以多请假。《唐会要》卷二十三:“元和三年正月敕,朝官寒食拜扫又要出城,并任假内往来不须奏听进止。”

随着寒食墓祭被编入“五礼”,也意味着把寒食墓祭被法定化。进而寒食节祭祖进一步在民间蔓延开来,成为全民性的祭墓活动。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有载“(会昌二年二月)十七日,寒食节。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其民间祭祖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清明节:民族之根的存在

柳宗元就曾因寒食节不能拜扫先人坟墓而痛苦万分。《新唐书·柳宗元传》载:“近世礼重拜扫,今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皁隶庸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

到了宋代,由于寒食节的“寒食”二字以有“名不副实”之嫌,其地位日渐式微。除了对介子推的纪念,其他的民俗活动(扫墓等)及节令食俗,逐渐转移到了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中。

宋《梦粱录》有载“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禁中前五日,发宫人车马往绍兴攒宫朝陵。宗室南班,亦分遣诸陵,行朝享礼。向者从人官给紫衫、白绢、三角儿青行缠,今亦遵例支给。至日,亦有车马诣赤山诸攒,并诸宫妃王子坟堂,行享祀礼。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虽然日期有所偏移,但墓祭的规模和人们的热情并没有改变。通过宋《清明上河图》对此时盛况的描写,便可见一斑。

至宋后,清明逐渐替代寒食节,成为了“清明节”,继承了寒食节祭祖扫墓的核心内涵,成为了人们祭祖的重要节日。

清·顾禄《清嘉录》中记载:“盖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鬼节,端午、冬至、年夜为人节。”

由此可见,到清代,主流大众已不再提及“寒食节”,清明节已经完全的替代了寒食节,成为人们祭祖的节日,并延续至今。

当祭祖扫墓和暮春踏青在氛围上产生冲突的年代(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慎终追远”与“及时行乐”中,我们的先人选择了前者。

“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文化精神。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观照自身,追思祖先业绩,理解人生的意义。清明是庄重的,哀思的同时让我们保持对先人乃至社会的敬畏与感恩之心,并在这人心躁动的现代社会,给人们一个理性、冷静思考人生的机会,感知什么是我们民族之根的所在,了解我们所要传递民族香火的责任。

如今疫情当前,虽然清明小长假马上就要到了~~还是要少聚会,多在家休整,在家中祭奠一下先祖,并享受这难得的清闲时光~~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彭心融国学,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4月6日 09:09:17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乡村消失的“说书人” 民俗

乡村消失的“说书人”

父亲讲到他小时候,每当吃过晚饭,他总是迫不及待地搬着小板凳,跑到村子中央,坐在人群的最前面,聚精会神地去听书。 说书人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说书人的故事总是能够让人们暂时忘记生活的艰辛,...
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意义 民俗

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意义

人这一生难免要去面对一些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就是你平时不愿意去想,去思考,但是有逃脱不了的问题。就比如说,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有的人从小就开始想,人家觉得他...
莫让在意增烦恼 民俗

莫让在意增烦恼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往往在意的东西越多,遇到的麻烦就会越多。而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反倒一点麻烦都没有。这一观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意得越多,意味着一个人对事物的关注和执...
破相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是渡劫 民俗

破相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是渡劫

破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的肉身受到了破坏,看上去有了伤痕或残缺,比如,脸上不小心划了刀疤,或者出现意外,指头截掉了;一种是我们的面相和气质发生了大的改变,这种叫“破大相”。 首先,我们来说肉体和脸颊...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