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和无是老子思想理论的精髓。我们来看帛书版第一章中: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老子开篇就讲到“有无”这两个词。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断句一般用之乎者也,但也很难说“无名”“无欲”本身是连着的。看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这一章就能看出,无和有应该是单独的词。无是万物之始,有是万物之母,前面的文章提到过,为什么老子要用“始和母”而不用“父和母”?其实顺着思辨的路径下来,就自然想到了,这是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逻辑是前后呼应的。上一篇文章还写到一生二这个一是指的太极,太极生出阴阳这两个,阴阳不就是对应的母亲和父亲吗?始和母中的母与父母中的母的意思不太一样,拿《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篇文章来说,母指的是那个能同时孵出一公一母两只小鸡的蛋,而始则是指“造蛋那个人”,父母则是指的最早的公鸡和母鸡。
关于有无,老子还在帛书第四十二章专门写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知道有人发现没有,通行版是“天下万物”,这个“之物”和“万物”以我的解释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生命。但是的确也存在着把万物誊抄成之物的可能性,帛书虽然是汉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版本,但也不是老子的原版啊,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相隔最短也有百年吧。那我就来分别分析一下两种解释。
如果是万物,那么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世上任何生物,都是有所产生的,而有是无所产生的。结合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道生一,一生二,我们把万物替换成“鸡和蛋”,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道”(就是无)生出第一个蛋(有),这个蛋(有)可以孵化出公鸡和母鸡。看,逻辑上是很严密的。
如果是之物,那么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世上任何东西(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都是“有”所产生的,而“有”是“无”所产生的。那我们可以结合第十一章,当其无有车之用,车应该是没有生命的,但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无论怎么解释,这句话都是符合老子的逻辑的。有无既存在于有生命的物体中,也存在无生命的物体中。“无”是指的物体的能量,在生物中是“灵魂或者意识”,在无生命的物体中则是“功能性”;有则是指的物体的质量和形态,你必须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外形,才能发挥能量作用。所以我们不必怕鬼,因为鬼是没有“有”的,它必须要“鬼附身”才能发挥能量啊,是不是?
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这很难理解,尤其是老子还说过“有无相生”,既然有生于无,为何又要写“有无相生”?这不是矛盾吗?所以有些人就把老子那句话改成了“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我觉得这蛮牵强的,行文上跟老子的笔调也不太符合。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我们的身体这个皮囊,其实本身是空的,灵魂入住后它才能生存活动,灵魂就是“无”,看不见摸不着,这个无进入了身体,身体才变能做事,才能“有”。这样说还有点困难,再打个比方,一只手掌你把它摊平是一个平面,你把它曲起来,就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无”,当你摊平的时候,根本连“无”都没有,但你曲起来后有了“无”,你可以放东西在这个空间里,这个空间就变得有了,如果你摊平,你放不了东西,你也就没东西,就生不出有来,这个解释跟前面的稍稍有点出入,不算太恰当,但我认为可以有助于理解有无的概念。
那么儒家强调的“阴阳”呢?这个层次比有无低一些。阴阳属于“有”的范畴,可以拿辩证思想去解释。老子不也强调了事物的辩证性吗?“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前后相随。。。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我们看一件事情,都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比如前段时间的反腐电视剧《狂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
记得易经师卦上六的爻辞里说到,当外出讨伐胜利回来论功行赏时,不可以给小人权力,只能奖赏他金钱。所以其实如何用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判断一个人是小人还是君子的问题,这是一种“极度宏大”的能力,使用好了,整个吏治就走上正确轨道。那么小人到底可否使用呢?我认为答案是“可”。小人逐利,这个利就是驱动他去发挥自己才能的动力,一切价值创造都需要驱动力,只是把握方向和程度的层级,不可以交给小人。
作者:新晴 公众号:晴雨者
- 微信:1715524655
- 公众号:秘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