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脉象,被清朝官二代破解,却不为人知

来源:公众号 张仲景的脉象与叶天士的舌象评论

早年搞伤寒,明明知道张仲景走的是脉证并治的路,但是搞不懂脉,无奈搞证。

跟鲁迅一样,跑到仙台晃一圈,捡到一本吉益东洞的《药证》,如获至宝。后来发现大塚敬节搞腹证搞得好,又跟着搞。

摸到软如棉花的腹,再加上问诊怕冷,心里面就很开心,真武汤能管些用。鸠尾区域敲一敲,贴着耳朵听一听,有水声,茯苓饮,人参汤就会好使。那段时间有点走火入魔,逢人就敲,颇有改行卖西瓜的架势。

大塚敬节还提出一些看法,“外感以脉为主,内伤以腹为主。”

内伤是李东垣原创的,详细的诊断方法写在《内外伤辨惑论》。日本拿去,断章取义,全然不是一回事。可是当时的我学得特别起劲。常常对自己讲,这叫“礼失而求之野”。

明治维新之后,无数热血青年跑去日本,求治中华的良方。百年之后,局面依然如此。落后不仅挨打,五千年来的自信都被打断了脊梁。

类似的经历,但凡搞中医的人都有所体会。所以有一天翻到清朝这位官二代的医书,心生喜悦。

周馥是晚清重臣,追随李鸿章办洋务三十多年,晚年升任两江总督,曾经支持开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

长子周学海,因为弟弟病故,发奋学医,尤其精通脉理。《重订诊家直诀》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小册子跳开东晋王叔和的思路,不再把传统二十八脉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独辟蹊径提出“位、数、形、势”四个角度看待脉象,从而得出一个化繁为简的结论。

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可也。

这话说得很霸气,属于一言兴邦的类型,官威十足。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很是不屑。打小爷爷就推崇李时珍。可以讲,自打《濒湖脉学》问世,搞中医没有不读的。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中医不读,是因为不考试,根本没有传统可言,另论。

爷爷生于民国初年,爷爷的老师是清末,那时候没有人敢讲李时珍的二十八脉有问题。

如果要讲李时珍有问题,也就是在讲王叔和有问题。因为二十八脉是从王叔和的二十四脉发展起来的。

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两千年来的学术传统,两千年来的人都跟着王叔和走。就算以后成了一派宗师,那又怎样,打小就跟王叔和学,就算王叔和错了,敢推翻吗?

在这种学术氛围下,再看周学海讲的这句话,基本就是在革王叔和的命。

闲话就不扯了,看看周老师的水平。

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周老师觉得要从这四个角度看脉象,要化繁为简,不然学不出来。然后一一作了解释。

位者,浮、沉、尺、寸;

很有意思,他不讲中取,不讲关脉。从前读的时候,很不能理解。都讲浮中沉,都讲寸关尺。他非要把中间去掉,是个什么意思?后来实战,在临床中体会,浮沉的本质是空间空间用浮沉来表达就够了

数者,迟、数、促、结;

这是在讲脉率,血液流动的速度。

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

这话还是在讲空间,基于血管的形态来讲空间。跟数学家搞几何学是一样的。

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

这是讲脉的力量方向。比如上越脉和下陷脉,脉形可以都是弦细,然而因为在空间中的分布不同,而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内经讲“北方生寒……在天为寒,在地为水……”。上越脉就是在“天为寒”,下陷脉就是在“在地为水”。

引申一点,浮脉就是天,沉脉就是地。天地就是一个空间。

弦细为寒,寒冷的东西在天上就是冷空气,冷空气下降的过程就是雨,落到地上就成了水。

这个寒冷的东西停留在人的皮肤上和积蓄在胃里,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本质却是一样的。

张仲景的脉象,被清朝官二代破解,却不为人知

范仲淹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与江湖代表的是人所处位置的改变,然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不可能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

内经讲,“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神永不变。

《伤寒论》也这样讲,随便举一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也就是说,在张仲景看来,某种情况下,一个人咳嗽,心悸,晚上起夜次数多,肚子痛,拉肚子全都是一个病。

这个看法,西医接受不了。如果接受了就不再是西医。西医讲逻辑,张仲景不讲逻辑,讲的是内经的取类比象

说回周学海。虽然他一一详解了“位、数、形、势”,依然懵了好几年。不懵是不可能的。知道是知道了,落不到地,落不到临床,其实就是不知道,以为知道了而已。

大约四年前,遇到一个患者。易累,常常口渴,讲话多一点,哈欠不断,情绪易激动,晚上多梦,曾经因为胸闷痛,心脏短暂停搏进过ICU。从症状来看,是个虚症。脉象却是洪大有力。

《伤寒论》写得很清楚,“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纠结半天,决定舍脉从症,搞了一剂黄芪建中汤,一喝就出暝眩反应。

这事琢磨了半年。发奋读了一些书。比如有专家发现有“一种弦长实大搏指,已无和缓之象者极易误为实脉而泻之,实则为胃气败”。

想想,这个患者的脉象确实如此,搏指,胃口一般。

去年底再回头看周学海,读下面这句话的时候,颇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大抵诊脉,以察来去之势为最要,此阴阳嘘噏之真机。

这里的势讲的是形势,不是“脉有四科”中的势,讲的是脉的整体,趋势。

所谓洪大是相对迟、微而言,有力无力亦如此。这种相对,不仅是人与人脉象之间的比较,更重要的是自己今天的脉象与昨天比较。

形势是相对而言的,是从比较中出来的。然而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看清形势。自信的人,永远讲明天比今天更美好。何来形势?这既是哲学,亦是医学,更是人生。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张仲景的脉象与叶天士的舌象,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7月4日 17:07:38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熟记有验方秘方》 中医

《熟记有验方秘方》

《熟记有验方秘方》,共49个双面,98页。 内容包括:治蜏耳虫方,治气虚耳聋,治疝气偏坠,治心胃气痛,治冷酒停胃,治误吞铜钱,治小儿痘毒,治风火虫牙,治哽疾病方,治妇女红崩,治汤火伤方,治腰痛妙方,治...
《齐氏医案》清.齐秉慧著,道光石印本 中医

《齐氏医案》清.齐秉慧著,道光石印本

《齐氏医案》,清.齐秉慧著,清道光石印本,全书共827页6卷7册。 《齐氏医案》为清代四川名医齐秉慧所撰。全书共六卷,卷一以六经学说论述伤寒、温病和内伤杂病,主张分经论治;卷二分述六经证治大义;卷三详...
《眼科秘诀》,清嘉庆5年抄本 中医

《眼科秘诀》,清嘉庆5年抄本

《眼科秘诀》,清朝嘉庆5年1800年抄本,共74页。 内容包括:看眼时论,七十二症问答,碧天丹,镇肝散,羊肝丸,治眼膏,白眼药,制眼科丹头,治火眼,灵圣膏,复明大补肾水丸,紫金膏,白睛论,治冷泪眼,环...
《诊脉诀法》 中医

《诊脉诀法》

《诊脉诀法》,共66页。 内容包括:左右手诊脉式,脉诀讲书,看寸脉,看尺脉,看胎脉,诊脉入式歌,七表脉详解,九道脉,心脉三部,肝臓歌,脾臓歌,肺臓歌,肾臓歌,龙崇有脉书,左右手指式,七表指式,八裹指式...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