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和中医

来源:公众号 Nepenther评论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曹植

咸卦爻辞,用人体去比喻感应。

初六,脚拇指。六二,腿肚子。九三,大腿。

九四,心。九五,脊骨。上六,两颊。

再加上它们的对应关系,让我联想到中医的问题了。

作为外行,大言不惭了。妄下断语,只作抛砖。

最早,西方人听说中国人居然可以凭借脉动来诊断病情,就觉得很荒谬。因为,诊脉没有解剖学依据。而他们觉得,任何没有解剖学根据的脉搏理论必然错误。而中医又反过来说,因为解剖学跟切脉矛盾,恰恰说明了,解剖学的局限。

当然,也有言语缓和的。有些西方人是这么描述中国的脉搏理论的:缺乏解剖学上的知识的确使他们的方法非常难以理解,他们也因此而使用天马行空的观念;但他们荒谬的想法却经过调整而能够适应现实情况,他们的技巧也植基于特殊的经验,经过了四千年的验证。

也有中医大夫说,中西医各有所长,医学的未来必须仰赖两者的合作。

但现实是,除了医院开药总是象征性地中西结合,以及从中药素材里用西法提炼化学物质以外,其实我们普遍感受到的,还是中西医互不搭理。如果不是骂累了的话……

为什么如此格格不入呢?技术上我不懂,所以只能聊聊它们的哲学基础。简单得很,西医根植于科学,追求的是必然性。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追求的是意象重叠。二者实在格格不入,甚至完全南辕北辙。科学要消灭的就是模糊;中学反对的就是刻板。

怎样融合?我不知道。先梳理一下切脉的历史,当然,模糊地。

最早提到脉的问题的,最著名的应该是黄帝内经。这本书是汉朝人编纂的。中国典籍往往都是这样,多人编纂,但很难找到原创者了。中国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针对自身的疾病,系统地研究解决办法?我们无从知晓。动物也有很多治疗手段呢……

但根据记载,最早中医的切脉,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关心左右手腕。之前关心的应该是,脖子动脉,手腕,脚腕(或者叫脚脖子)。后来也把上臂和太阳穴之类的都包含进去了,再分一下左右,大概有九个,十二个,甚至十八个位置之多。它们分别对应着五脏六腑,但,并不对心。所以,西医会觉得,第一,全身的脉搏都是从心脏出来的,直接看心电图就好了,或者用一个冰凉的小玩意,伸到胸前去。第二,就算你从其他位置研究脉搏,也不能说它们反而跟心脏无关啊?请告诉我,你还能更荒谬一点吗?

左传里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大夫用马做例子,指出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其中提到了脉。马王堆出土的文献显示,战国时期,人们就有了关于脉的理论。但都没有黄帝内经名气大。尤其左传,只是提了一句而已。但,这也已经是最早的文献了。

所以,我在怀疑,脉象理论,最早是有易经支撑的。但直到战国或汉朝,人们才想着整理,所以,根就断了。事情往往是这样,枝叶上显示的是花和果,根基都是哲学问题。

我们说,十指连心,如果算上脚,就是二十指连心。其实,这个心,并不是心脏。人的心脏也不是用来感受疼痛的。当然,也不能说是大脑。中国古人说到的心,并不是器官。而指头,正好是我们跟世界交流的手段之一。脚趾主静,心意难平,心之所感,贞吉悔亡。

其次,手腕和脚腕上,各有一处脉搏明显的地方。脖子上自然也有。虽然,九五说的是脊椎,但我觉得,未尝不可联系到颈椎。九五的意象就是心口之间,六二的意象就是足股之间,那么腿肚子跟脚脖子,也就不远——腿的肚子,脚的脖子,意象重叠啊!

这样,六二和九五的对应,就是脉象的对应了。

最后,九三的股虽然是大腿,但,对应到上六的口,正好是人进食和排泄的对应。三组对应,分别是,情绪,健康,和饮食。其中,最重要的是情绪,所以九四最优。其次人们关注的,就是健康问题。

那么,回到脉的问题。中医关注的脉,不同于脉搏。有人握着手腕看着手表,数自己一分钟心跳次数,那跟切脉关系不大。中医也关注心跳,但重点是呼吸间的心跳次数。现代人也明白,心跳次数跟状态直接相关。

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用这个整体体现出来的特征,来诊断出问题的部分。因为脉正好遍布全身,所以,它的特征就变得重要起来。但是,我们总分不清,理论和道理的区别。即便分得清,又觉得,理论比道理高级。这在中国传统里,是不对的。理论必须有出发点,起点定了,那些结论,看似从逻辑中推出,实际上已经包含在起点里了。换句话说,理论就是车轱辘话。那么,局限性不言自明。当然,道理的问题更多,比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

所以,经是不能改的。不像作为消遣的演义,可以改来改去。金圣叹改水浒,但不敢改经。后人只能注经。但经史一体,它在生长。

易经和中医

中国人喜欢把意象叠加起来,对应到人事上。但是,不能随便叠加,要符合一些不言自明的道理才行。比如,男刚女柔之类。没有人会去给你推导,也没有人搭理你的反例。像邓析公孙龙这样的名家,在多数中国古人眼里,都是有病。意象叠加是诗吗?确实有诗意,但不是为了浪漫,是为了切切实实地处理人世间的问题。比如,鲁迅讽刺过的,败鼓皮丸。说是,一个人水肿,长期不消。我们联想到,鼓皮那么结实,万人去捶都不怕,但终有一天,还是破了。你把它泡水喝了,就不信,你的水肿比鼓皮还厉害?

现在人会觉得,这不是扯淡吗?对啊,你不信了。像夫妻一样,你不信对方了,他在你眼里,就什么都不是了。可是,有人会说,难道我信,它还真有用吗?现在西医也强调,人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所以,实验要双盲。大夫的情绪都他妈有影响,你说说吧。

想想,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其血脉,都可以一直上溯到动物。当然这不足为奇,外国人也是如此,但重点在于,这个链条上的列祖列宗,全都活在这片土地上和文化传统里!如果这件事不能让你有所触动的话,那么,请用吸铁石放在左胸,可能你心肠是铁的。

也就是说,我们不用再附魔了,我们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自带魔力。你相信这种魔力,就会反过来,加强你的生存意志。医生也建议家属多跟昏迷的病人聊天,增强他的求生意志。所以,一个败鼓皮丸的神话破灭,根本微不足道。只要中华文明没有断绝,那么,我们始终有可以相信和依赖的精神支柱。

……我明白,你还是没有感受到。

因为,站在西医的立场,还是会觉得,我说这些,跟医疗无关。因为,西医的哲学基础,是科学思维。科学,是把被研究者当成对象了。也就是说,治疗当然影响病人,但是,诊断应当不会影响。不过,科学到了今天,也发现,微观粒子的波动性问题,观察影响实验结果了。中医会在意这件事,因为,中医把病人当成一个人。我不是说,西医不把病人当人,他们是为了保证客观。

好像扯远了,说回来,如果是,上中下,把脖子和头上的太阳穴,都看作上,手腕和胳膊看作中,脚踝为下,再分左右,正好二三得六,对应六爻。后来,这种诊断方式,因为其复杂的技术,和跟病人之间的不方便操作,就逐渐失传了。但我觉得,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药物也在进步。如果一个药可以对应多种病,那么,一些病情的区别诊断,自然可以省略一些。总之,后来人们只关心左右手腕了。但是,用三根手指去切,乘以左右,依然对应六爻。

我读了黄帝内经,似乎,编纂者,只想从阴阳思想找魔力根基。事实上,阴阳不是很……总之,他们应该追溯到易经。他们目光短了。

但是,如果缩到手腕的话,对应的脏腑就少了,六个不算多。所以,脉象又分,盈虚,动静,滑涩。盈虚还好理解,可能是血压?动静呢?易经说,六二居贞,也就是,躁中求静。而人的脉搏,静了不是死了吗?相对而言嘛,两个动之间,不就是静吗?动静或许是,心率的问题。但是滑涩呢?太难理解了。古代有名的中医,写出来,解释清楚,依然无用。王叔和说,滑的意思是,流利展转替替然,涩的意思是,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很像解释古诗词,解释完,更没劲了。

这就是意象思维的问题。比如,李白,他写诗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什么境界?心口不一,照样写得好。我看他那些恭维别人的诗,写得也很不错。说明,他已经摸出规律了。但是,他把规律写出来,我们去学,还是不行。人世间的很多技艺,甚至上升到形而上的问题,都是这样。中国传统讲,可意会,不可言传。圣人虽然看似在言传,那是因为意在先。邵康节在渔樵问对中说过这个问题,樵夫问,既然无法言传,经书你怎么解释?渔夫说,时然后言,何言之有?中国传统没有断绝,奇迹在于这个意象思维没断,文字倒在其次。文字一直在颠三倒四。

所以,切脉的技法,一直在变,到了明清还在变,今天什么样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全靠个人的心领神会。他只要想教,就会碰壁。但他不是骗子,他的病人真的被他治好了。如果你非要追求科学的那种必然性,那么可以反思一下,科学的局限性先。况且,还有很多自愈性的疾病,或者叫自限性。易经无妄讲,勿药有喜。自愈和不能自愈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在这种意象思维的普照之下,人们开始一通百通。比如,一个好的中医,往往书法不错,家里挂着八卦图,围棋也可以,所谓琴棋书画。其实何止,坐而论道都是常事,不需要分内科外科,因为心理疏导也是他的分内之事。在这种辉光的笼罩下,我们就会觉得,他一定能治好我的病。这不是迷信,是人把自己附着在山水之道上。离者,附也;离者,明也。明,光明,文明。文明怎么能是迷信呢?

甚至,起初人们还关心上臂时,关心的还包括人的体温,都是叠加在一起的。有消有息,技法的失传,带来了新的发明。比如穴道和针灸。说句难听点的话,对于某些人来说,你让他安安静静地坐半个小时,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治疗。

当然,因为,要把人当人看,所以,就要明白,人心思太复杂了。人总是心事憧憧。有时候,朋从尔思,有时候相反。比如,如果大多数人,都反对婚姻,那么,那些婚姻礼节,不光没了魔力,反倒成了垃圾。

咸卦的卦象,是感应。让人首先想到的是,男女之间,尤其,少男少女之间的感应。人们总说,古代男尊女卑。但是,易经说的是,取女吉。也就是说,婚姻必须以男性主动迎娶女性为始。这就是咸卦,刚在下柔在上的意象。但我不知道,先哲为什么到了爻辞,就开始拿身体的部位来做比喻了。可能本来,爻辞就是变通,反对死板。也可能就像赵汀阳说的,美好的爱情是不须写,也写不出来的。

据说,汉朝的汉和帝,对诊脉大感兴趣。他找来当时很有名的大夫,让他给宫女诊脉。当然,中间隔着障碍,不能看见。他坏在,又找来太监,当然,是那种面容姣好的太监,让他也伸手出去。好像是一个人的左右手,但大夫一下就诊出,一男一女来了。

我想到今天的所谓,女装大佬。很多小伙子,喜欢穿着女性衣服,扮演女性。但是,你一看他的手,脚,膝盖,就知道,他是男性。这些骨骼上的差异,不用跟汉和帝说,这不是欺君,因为,中医本来就是意象的叠加。

我不太相信,仅仅通过手腕脉象,就能看出很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因为切脉方式简化了,内容增多了,所以,望闻问切就缺一不可了。退一步说,如果仅仅从手腕的触感,就能诊断人的病情,也不符合意象思维。这太缺乏美感了!

前段时间,我心脏不舒服,试着用三根手指去摸手腕上的心跳,发现首先,三根手指感受不同,这个正常,但是,左右手腕,也确实不同。这个不好理解。人在面对自己身体时,其实,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了。因为,它既是外,又是内。它似乎有着铁的规律,又跟你的情绪丝丝相连。有点像数学悖论里的自相关。反过来说,如果生活没有了悖论,那么可能就有了终点。结论包含在前提里,结果就是末日。三维上是矛盾,四维时空里,可能就是生生不息。

文明事业可以生生不息,但个人总是要死的,如果不能死得重于泰山,那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死得不要太丑。如果一个仙风道骨的人,用诗化的语言说我没救了,那么,我闭上眼睛后,相信会做一个好梦。

初六,咸其拇。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従尔思。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九五,咸其脢,无悔。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上六,咸其辅颊舌。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当然,没有谈到六爻的意象,只说它们和中医的关系了。而且我太能胡扯,所以已经快五千字了。可能,这就是网友说的,自觉趣吧。我自己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现在是中午,因为一天只能发一篇,这篇要晚上零点才能发出了。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 Nepenther,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5月24日 13:31:27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转女成男之法 中医

转女成男之法

转女成男之法 一法曰平旦,孕妇衣夫服,左转井七遍,勿回顾,甚妙。 一法曰食天之阳,公鷄也,佩地之阳,雄黄也,带人之阳,专弦也,又萱草花,妇人常带,谓之宜男草,又用斧刃朝上,置床下,十月满足,多生男矣。...
小儿终身不出痘疹方、受胎所忌年月例 中医

小儿终身不出痘疹方、受胎所忌年月例

小儿初生延生第一方 先将光明硃砂一钱细研,水飞澄极细末,去水晒干收贮,以待生产,落下脐带来,合配后药。 小儿初生,将脐带剪长,綰住,后用艾,脐根灸断,脐带脱落,后置新瓦上,週围用炭火炙,烟尽,地上用纸...
班龙歌、煮製鹿角胶霜法 中医

班龙歌、煮製鹿角胶霜法

班龙歌 肾命哀兮阳wei弱,临时子后不能捉,皆因过度损精神,又被七情伤脉络,不思饮食体羸虚,每会阴时阳不作,嗟叹斯人少諭机,履霜不戒坚水合,一朝幸得遇高明,再拜希求补髓药,袖出异方施一剂,此方蓬岛仙人...
情绪、身体、中医和意象 中医

情绪、身体、中医和意象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人分虚实、寒热体质。 我们大多数人生病,都是虚症。 因为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已经把身体搞亏空了,所以很多人的身体都是虚的。 当然经常出现的情况也会是虚实夹...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