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要义:生则敬养,死则敬享

评论

清明祭祀要义:生则敬养,死则敬享

清明是祭祀先祖的日子,吾等后辈多忘失其义,甚或仅流于向先人祈福,保佑自己发家致富。兹参照儒家《礼记·祭义》等经典,撮要如下以共勉。不足之处,尚祈斧正及补充。

祭祀的意义:不忘本/追思/孝亲

有祖辈及以上,才有父母;有父母,才有我自身的出生与长成。追思自己的来由,感念先人,从而向先人尽其敬意,慎终追远,是祭祀的一条重要意义。父母在世时,应该恭敬地去供养,并且由于这种敬养的习惯延续,以致于父母不在世时,也去坟前恭敬地奉上三牲等祭品,期望他们能享用。这是“生则敬养,死则敬享”。

父母生时的敬养是更重要的,而死后的敬享只是生时敬养的延续。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应当努力敬养,以免“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憾。

孝是一种报恩的心。人如果能竭力去做事,以报答亲恩,则可称为孝。曾子说“孝”有三个层次:大孝是“尊亲”,让父母亲获得足够的尊严和尊重;其次是“弗辱”,自己的形象和所作所为不会辱没家门、使父母亲觉得羞辱;最后才是“能养”,能供给父母衣食居所。曾子很谦虚,说他只做到了“能养”。

现在的社会,“能养”父母也不容易,更难的是“敬养”——发自内心的恭敬去供养;而最难的是:供养父母同时总保持和颜悦色(不会给父母脸色看),也就是孔子说的“色难”。

祭祀的时间和次数

古时的祭祀一年有春、秋两次, 春天的祭祀叫做“禘”,秋天的祭祀叫做“尝”。春天的祭祀应怀着欢乐,因为,春天万物发生——“雨露即濡”,应该怀着好象要与故去的亲人相见的心情—— “如将见之”,“乐以迎来”。而对应秋天的秋气肃杀,象征着亲人离去,秋天的祭祀应怀着戚哀,所以说“霜露既降...履之必有凄怆之心”,“哀以送往”。

只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般习惯是,春天时的清明才进行一次祭祀,秋天就没有了。但“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可以在死者忌日表达哀思,以代替秋天的祭祀。

清明祭祀之日,人的心情又或应该是“乐与哀半”。因为在祭祀时应该是怀着 “事死如事生”的心情,既为能够有机会给故去的亲人提供饮食而欢欣,又为思念亲人的故去而哀戚。

祭前的斋与思

祭祀前清心洁身,使身心齐整庄敬,叫做斋,古时又写作“齐”。古时的祭礼是祭祀前斋三日,放下外在的杂务及声色厚味,思念先人的居处、笑语、志意及所乐所嗜。现代社会的人一般没法放下外务斋三天,但也可以收拾身心、存思先人。

祭前的其它准备

要将祭祀的事情预先考虑周祥,要提前准备好需要的物品、适宜的穿着和合理的行程。虚心去处理事情,但也不需过虑,尽心即可。

祭祀时的恭谨

事死如事生,祭祀已亡的先人时,应该齐整庄敬,如同先人还在眼前一般,尽可能恭谨信敬地奉上三牲等食物祭品,保持洁净,如同请其食用一样。

公众号:九光微灯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3月28日 10:23:31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乡村消失的“说书人” 民俗

乡村消失的“说书人”

父亲讲到他小时候,每当吃过晚饭,他总是迫不及待地搬着小板凳,跑到村子中央,坐在人群的最前面,聚精会神地去听书。 说书人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说书人的故事总是能够让人们暂时忘记生活的艰辛,...
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意义 民俗

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意义

人这一生难免要去面对一些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就是你平时不愿意去想,去思考,但是有逃脱不了的问题。就比如说,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有的人从小就开始想,人家觉得他...
莫让在意增烦恼 民俗

莫让在意增烦恼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往往在意的东西越多,遇到的麻烦就会越多。而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反倒一点麻烦都没有。这一观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意得越多,意味着一个人对事物的关注和执...
破相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是渡劫 民俗

破相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是渡劫

破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的肉身受到了破坏,看上去有了伤痕或残缺,比如,脸上不小心划了刀疤,或者出现意外,指头截掉了;一种是我们的面相和气质发生了大的改变,这种叫“破大相”。 首先,我们来说肉体和脸颊...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