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背诵的好处——背《伤寒论》有感

评论

一转眼有近半年没有更新,一方面是因为忙于学业,时间不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习的知识还比较零散,没有串联起来。好在到了期末还算有些体会,所以在此记录一下,算得上是对自己前段时间学习的一个总结。

近来的学习主要是围绕中医方面展开的。我从九月中下旬开始学习中医,但翻来覆去又深感《伤寒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以往学习,听人讲解伤寒总是不过脑子,因不得其门而入,所以我从十月多开始背诵《伤寒论》条文。这期间还要准备开题等事宜,学业上相对繁忙,所以我的背诵节奏比较随心,到十二月初的时候,已经背下一百多条了。我在之前听一些中医谈论他们背诵《伤寒论》的经历,在一个月左右就能背下来,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并常引以为目标。而我这时在学业上已经不太紧张,所以决心每天背诵十条。这样有计划地推进,到了元旦以后,基本上把《伤寒论》凡三百九十八条背过一遍了。

谈背诵的好处——背《伤寒论》有感

我记得早些年贴吧还在流行的时候,有人在贴吧上说准备背诵伤寒,每日一条,这样的速度一年下来都背不完,而他的打卡大概也在不久后就中断了。背伤寒之难,大概在于条文既多,背者又不晓其意,条文之间容易背串,因此令许多中医学子望而生畏。因此,能够背过《伤寒论》实在是件令我开心的事情。

关于背诵的方法,我也小有体会。早些年我也接触过很多新奇的记忆方法,比如谐音、联想、记忆宫殿之类。但私以为这些方法都算不得高明,因为联想得来的和你要背诵掌握的其实是两个东西,反而无形中增加了大脑的负担,时间长了可能你也不记得当时是用什么方式联想的了。记忆其实就是重复的过程,只有不断重复才能记得牢,这看起来是最笨的方法,其实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以这种理念作为指导,大概有这样三种方法:

一、堆叠记忆法。比如第一天背诵1~10条;第二天先要复习1~10条,背下来之后再背11~20条;第三天先复习1~20条,再背21~30条。每天都要复习前面背过的内容,然后再背新的内容,这样层层叠加,最后越背越多,可以记忆得非常牢固。

二、艾宾浩斯记忆法。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大概无人不知,采用这种记忆法需要有一个艾宾浩斯记忆表格。你需要每天背诵一段新内容,然后根据表格指示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比如第一天背过的内容,需要在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五天等进行复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用每天一股脑地把前面所有背过的内容都复习一遍,又非常科学,能够长久记忆,因而广受好评。

谈背诵的好处——背《伤寒论》有感

三、朗读记忆法。这也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方法,所谓“不背而背”大概如此。学者无需刻意背诵,只需读过一段,反复读熟,读熟之后再读下一段,亦要反复读熟。每天朗读时,必须从头开始,读到烂熟的要快速读过,不熟的务必反复读熟。这样不厌百遍千遍地大声念下去,最后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这样的背诵方法其实并非过脑而是过口,锻炼的是一种肌肉记忆,好处是一旦背下就不易遗忘,乃至终身受益。孩童懵懂,很多背诵的内容并不理解,反而能够牢记终生,这大概就是死记硬背的好处。

为什么非要背诵呢?背诵到底有哪些好处?关于这一点,很多老中医说得很明白了。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只有做困难的事情,才能学好中医。我不禁“狠狠”同意。其实背诵《伤寒论》也不算是太困难的事情,而中医之难远不止于此,如果连这样比较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又何谈更深入的事情呢?针灸大师谢锡亮在关于背诵上的论述给我触动很深,下面转述他的话供大家参考。

学习古文和医古文为什么要背诵呢?这也和学习医学知识一样,如果只是理解大意,一到临床还是不会应用。所以必须牢记。要牢记,就得熟读,熟读到能够背诵才行。背诵有助于深入理解,有助于更扎实地学好医学基础知识,这也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条件。

常见歌唱家能连续演唱几十首不同内容、不同曲调的歌曲;戏剧演员能唱很长一段台词,一字不差;山东快书一口紧接一口,描述各种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故事情节,真使人佩服他们的记忆力,羡慕他们的本领。我们中医在临证时,如果也能这样熟练地背出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那么一定会辨证准确,用药中肯,取穴精到,提高医疗效果。

经验证明,学习古文不像看小说那样,一读即过,领悟大意而已。学习医古文必须强调牢记,下硬功夫,定期早读,坚持夜课。要选好课文,分节分段,反复朗诵,读熟一段,再读一段,难读的句要连念数十遍。每天要从一篇文章的头读起,熟的一念即过,到不熟的地方再逐句攻。要达到滚瓜烂熟,脱口而出,能够背诵的程度,才能为我所用。这样不能算“死”读书,这是先“死”读而后活用的必由之路。

关于背诵的问题,笔者在“文ge”期间曾请教过一位长期被批斗正在劳gai的著名老中医、老教授,他语重心长而又含蓄地说:“虽不强调背诵,但要‘记住’,如汤头、脉诀、药性等等。熟记之后,心中了然,应用方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乎?”至今我还在想这句话,“要记住”,不多读,不背诵,如何记得牢呢?所以,还是非熟读牢记不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必有心得。只要多读书,一定会达到“熟读深思妙自知”的境地。可惜现今的中医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理解性的知识上,真正下功夫读古书的人太少了!

古往今来,凡是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下大功夫苦学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至理名言。但是背诵也要掌握技巧。汗牛充栋的文学书和浩瀚的医籍,一一成诵,万不可能。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重要的医书就有2498卷,只是书名也不好记住。所以,要分清主次,选择重要篇章作为必读课,或者摘出名句、精词、嘉言,然后攻读,日久见功,不能贪多求快,好高骛远。如果不加选择,见书就读,反而浪费时间,其结果是丢掉纲领,抓住末节,费功大,收效微。

在攻读的时候,要眼看、口念、耳听、心想四结合,即所谓“口而诵,心而维”。这样,效果既快又好。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主张学与思维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因为只读书而不思考,就辨不清是非,容易上当受骗,成为本本主义,只是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然疑惑不解。同时,还要分析课文,掌握行文规律,注意音韵,运用联想和对比,分析异同之处。记住层次,就不至于杂乱无章,张冠李戴,把书背串了。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要下功夫读书。宋代朱熹写过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机会万万不可错过,只有认真读书才会成为有学问的人。

读熟之后还要常常温习,才不至于忘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就是学会之后还要不断温习。所谓:“学之时有限,习之时无穷”,温习旧课可以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开阔思路,就是增加新知了。

当时读到老先生的话,先生的语言虽然平实,但又令我心中生起一股感动,更是给了我背诵的信心。关于背诵的好处,我也已体会一些了,因此很难不同意先生的观点。犹忆我未背伤寒之时,它就如一座迷雾缭绕的森林,让人一进去就摸不清方向。现在我虽然还不懂伤寒,但是起码对条文比较熟悉了,听别人讲到某处,时常能反应过来,也因此有了学习《伤寒论》的基础。同时背诵也增强了我的信心,使我知道自己的记忆力尚可,完全有能力学习中医这门深奥的学问。而所谓的“悟性”,很多时候只是源于懒惰,不肯下功夫巩固基础,偏偏好高骛远,因此不得门路,又责之于“悟性不够”,这就有些好笑了。

另外,我发现背诵也是一个极佳的学习方法。其实现代人太不注重背诵的功底了,常听很多古人记忆强悍,四书五经皆能成诵,写诗作文能够引经据典,如有源泉活水。古人讲“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大概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自小练就了非凡的记忆功底,所以学习医学知识也不在话下吧!背过《伤寒论》之后我就明白,四书五经熟读成诵也并非登天之难事。拿《论语》举例,其书凡二十章,假设每章三十条,凡六百条,每日十条,则两月可以背完。如果嫌之太过,那么四个月、半年能否背完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旦背过,则能上下贯通,左右关联,对《论语》的理解和没背过的人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常说不要断章取义,可是我们学习一个东西,总是习惯把它拆成一个一个部分去学习,这样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结果学完发现竟然全是断章取义!如能背过之后,自然对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么学习的时候断章取义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了。再如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起初发现几乎什么都不懂,很容易产生畏难的心态。但如果能够将其中重要的部分先背下来,你会发现虽然背的时候不懂,但背了一段时间后,很多不懂的地方慢慢开始懂了,这就是背诵的神奇之处。

背诵的妙处实在很多,难以言尽。它虽然是一个很笨的方法,但也是一个很聪明的方法;既是懒人所不取,也是懒人入学之捷径。或有人哂之,认为学者悟性不足,过于笨拙,不能理解,所以只能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这种说法也有其道理,但天资聪颖、超脱常人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为什么不能承认自己的平凡,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呢?古代学者多有良好的背诵功底,很多老中医也主张一定要背一背,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参考。近来很喜欢一句话:慢慢来,比较快。慢,是巩固基础;快,是厚积薄发。所以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我是宁慢勿快的。如此,学者共勉之。

公众号:渐鸿轩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月14日 20:49:56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情绪、身体、中医和意象 中医

情绪、身体、中医和意象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人分虚实、寒热体质。 我们大多数人生病,都是虚症。 因为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已经把身体搞亏空了,所以很多人的身体都是虚的。 当然经常出现的情况也会是虚实夹...
感而遂通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中医

感而遂通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毛主席说,世界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 这句话放在中医里也是一样,当大夫修炼的感觉修感而遂通,串联起五感对空间时间气流,患者气流的弹性链接,静能潜幽深,动能聚气破竹,就是逐步走向高境界的过程。 最近有...
为什么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中医

为什么中医一代不如一代

最近翻看了民国时候的一些医案,李聪甫,章次公等人的,越看发觉得之前看一些当代的医案的时候,不是着力不够,太过啰嗦没有重点,就是大夫对药性的理解不够,或是对前人的东西拙劣模仿,能从医案里看出,很多当代中...
周于藩《推拿小儿科》 中医

周于藩《推拿小儿科》

《推拿小儿科》,周于藩著,全本共135页。 推拿目录: 先观面定症诀,观面定症歌,面部观形察色图,又观面定症诀,观面定生死诀,又断死症歌,观小儿定症歌,按额定症诀,又分观面色定症歌,观日定症诀,问食定...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