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又快炒作“年兽”了。
“年兽”,相当值得研究——不是研究有关它的风俗习惯、历史传承,而是研究“年兽是怎么从谎言变成真理的”。
因为,中国传统古籍里,压根儿就没有记载过所谓的什么“年兽”。
换句话说,如今市面上炒作的年兽,本来只是个谎言罢了。
01
别的不说,光是“年兽”这个说法,就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动物的命名规则——
众所周知,《山海经》、《太平广记》、《搜神记》、《酉阳杂俎》...中国古代的书籍里,的确记载了不少所谓的“怪兽”。
但任何一本古籍,也不太可能把一个动物叫做“XX兽”。
这话怎么说?
那要先来看看,“兽”这个字到底什么意思?
我们今天看到的“兽”字,已经是简化字。这个字的“正字”,应该写作“獣”。
“獣”字出现得相当早,甲骨文里就有了。《说文》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守备者也”。
这就有点费解了——我们今天普遍认为,“兽”嘛,应该指的是动物。而动物,显然成为不了“守备者”,能成“守备者”的,只有人呗?
你说对了,“兽”这个字,原本指的就是人。
不信我们来看看,最早的“兽”字怎么写。
兽之所以念兽,是因为来自于“狩猎”的“狩”。
不要少见多怪。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也就是说,弹弓的发明,远再弓箭之前。
直到今天,“绷弓子”依然是极具杀伤力的一种武器,不光用在狩猎上,军事上也会使用弹弓。
这么一身行头,要守备谁呢?主要是破坏庄稼、搞破坏的野兽——比如野猪什么的。
慢慢地,这个字的意思引申了、变化了,从“狩猎的人”变成了“被狩猎的动物”,成了今天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兽”就是一个统称。
泛指一切“搞破坏的动物”。
后来意思再引申,泛指一切四足动物。
比如,什么叫“禽兽”?《说文解字注》里说,“两足曰禽,四足曰獸。”
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兽毛虫总号。——《释兽释文》。
所以,在真正的中国传统语境里,动物压根儿不可能叫“什么什么兽”——你要知道,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做事情是相当认真的,而且,我们是中国人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是有一套规矩和定制的,绝不会胡来。
对待动物,老祖宗给每一种动物,都起了一个名字——比如鸡、马、狗、猴。
甚至同一种动物,都能分出N种来,并且每一种都不厌其烦地给一个具体的名字。
比如光是一个“鹿”——
根据《说文》,公鹿叫“麚”、成年母鹿叫“麟”、幼鹿叫“麛”......有N个称谓,一个萝卜一个坑,绝对错不了。
才不会像今天的人这么粗制滥造,随便叫个“鸭嘴兽”、“狮虎兽”就打发了。
在严守规矩的古人看来,“兽”字既然是统称,那就只能当成统称来用,而不太可能在称呼动物名字的时候,还要再画蛇添足式地加上它。
比如你会把马、狗、猴叫做“马兽”、“狗兽”、“猴兽”吗?还瘦?瘦了多喂点呗?
同理,就算那些《山海经》、《搜神记》等古书里出现的动物名字——甭管它们多么奇特,你也不太可能看到什么“XX兽”这样的叫法。
举个例子——“翼望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西山经》
这个“讙”,就是这种动物的“名字”。但原文作者肯定不会写出“讙兽”这种词。
因为与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规制”严重不符。
那为什么就会跑出“年兽”这种不伦不类的叫法呢?太不像我们中国人老祖宗的作风了。
02
好吧,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以上论证是吹毛求疵——我们无非就是在“年”后面约定俗成地加了个“兽”字嘛。
那么好,中国古籍里有没有记载过,“年是一种怪兽”这种说法呢?
很多人都论证过、查找过,我本人也查找过,反正确实没查到。
但这显然没有什么卵用。
时至今日,“年兽”已经成了相当多人都相信的、根深蒂固的“大众共识”。
比如说,百度百科对世界上有年兽这事就已经言之凿凿了,还堂而皇之地写上“年兽又称夕,是古代汉族深化传说种的恶兽”,哈——看来百度在BAT里掉队也不是偶然的。
再仔细看,网上甚至还有些大块文章,立论煌煌,煞有介事地在那里解释啥叫年兽。
甚至堂而皇之地就说“老百姓创造出来的年兽”,也不知道底气哪里来的。
还有人,连年兽的电影都拍了。
我看,我们还是让事实和逻辑来说几句吧。
首先,什么是“年”?
最早的“年”字,无一例外是一棵禾苗的形象。
《说文解字注》里说,所谓的“年”,就是“谷熟也”——谷物成熟,就叫年。
上古时代,没有袁隆平爷爷,也没有什么高产作物,谷物一年成熟一次,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古人后来就把“谷物成熟”作为一个轮回的标志。
书上还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年”,是周朝的说法。同样的概念,夏朝叫“岁”、商朝叫“祀”、更早的唐虞时代,叫“载”。
咱就想想,谷物丰收,对于上古时代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这难道不是好事嘛?盼都盼不来,怎么还会把“年”当成怪兽呢?
百度百科不是说,“年兽又叫夕”吗?我们不妨再看看“夕”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夕”,最开始其实就画成一个月亮的样子,单从甲骨文来看,很难区别它和“月”字。
具体来说,“夕”的意思就是“黄昏”、“日暮”,比如——
夕,莫(通“暮”)也。——《说文》
日之夕矣。——《诗·王风·君子于役》
而“除”最最开始的意思,是“台阶”——比如“登自东除”。所以我们今天才把“÷”叫做“除法”,也就是“分成一份一份的”意思,就跟台阶把一条路分成一节节很像。
后来,“除”演变出了“演变”、“变换”的意思,比如汉武帝“欲除以为上林苑”——这里就是变换的意思。
于是,“除夕”的真实含义,是“变换的那个夜晚”——当然就是年底的那一天咯?同样是“黄昏”、“夜晚”的意思,窃以为英语的“eve”没有“除夕”有意境。
03
而到了老百姓那里,“除夕”的“除”被想当然地理解为“除去”、“除掉”的意思——这叫约定俗成,倒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而且,把“除夕”解释为“除去夕”,也算有一定道理——既然“夕”本来就是“夜晚”,那么用爆竹等光亮、声响“除掉日暮”,也可以吧,算勉强说得通。
当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根据这个逻辑,制作过一部动画片《除夕的故事》。
动画片里说得很明白,“传说古时候有个怪兽叫夕”,而除掉它的那个从天上请来的小神仙,才叫“年”——具体怎么回事,自己看动画片吧,不多解释。
而且,如果你仔细看动画片,你就会发现,这里面的“夕”,跟现在市面上炒作的“年兽”,在长相上何其相似——
其实,今天的“年兽”,有相当一部分形象特征,是从这部动画片的“夕”身上抄袭来的。
于是,这个谎言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能猜到一个大概的脉络了——
或者是某个穷极无聊的创意人员,想弄个跟过年有关的形象设计,想起来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但又忘了片中的怪兽叫什么名,于是把“年”安在怪兽上,一切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又或者是某个穷极无聊的文人,捕风捉影地知道了一点关于“除夕”的说法和传说,就主观臆造出了所谓的“年兽”。
但这些都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年兽诞生于无聊,跟传统文化并没有一毛钱关系就好了。
重要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信——这么一条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戳破的谣言,是如何堂而皇之成了很多人认为的公理了呢?
这才是我们关心的。
04
第一,广大人民群众都很忙,所以这锅广大人民不能背。
如今这个时代,大家都很忙。谁会有闲心,跟这样一条谎言较劲呢?毕竟,就算真有“年兽”,又能怎么样?年兽就年兽呗,关我屁事?
所以,大部分人,只会相信“第一眼信息”。zhuangbi一点说,就是“其然”,至于“所以然”,大部分人没那个心情去参悟思考。
这就让谣言的制造者,有了可乘之机。
第二,这条谣言与大部分人无关紧要,所以说了也就说了
什么样的谣言易扩散?恰恰是那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谣言”,传播起来最快。
举个例子,如果一则谣言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紧密相关,那这条谣言大概率会很快被戳穿——比如当年“抢盐”的那个谣言,虽然谣言的烈度很大,造成了很大损失,但很快就被辟谣、被戳穿了。郭德纲的相声还把这事当成笑话说。
还有些谣言,与大部分人无关,但事关重大,也很容易被戳穿——比如当年曹操墓那个事,尽管现在某些人咬定钢牙不承认所谓的曹操墓是假的,但至少也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它是真的——为什么?因为这事太重要了,牵扯到是不是要对历史重新界定的问题。
但有些谣言,就很容易传播——比如“年兽”。与之类似的,还有很多,最典型的就要数“哪里哪里发现了武大郎墓”,“哪里哪里发现了猪八戒墓”等等。武大郎、猪八戒都是文学人物,哪里来的现实里的墓地?但这与大多数人无关,所以传起来很快。
还有一些,纯属猎奇和吹牛的谈资,这类谣言传播得也很广——比如康熙满脸大麻子、拿破仑是个小矮子、从太空里能看见长城、爱因斯坦是个学渣、青岛的地下水工程质量好因为是德国人修的、鱼的记忆只有7秒、鹰老了之后会自己把自己的喙弄断重新长、慈禧下令向十一国宣战等等。
最可恨的就是“斯巴达300勇士”——300个人堵50万人——平均每个人扛1600多大汉的群殴啊,变形金刚也够呛吧?但就这屁话,楞有人信,还拍成了电影。
第三,谣言一定要有安慰剂的效应
其实,每一条谣言,就是一针安慰剂——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
谣言,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精神 du pin ——能让人获得一种虚荣的快感。
比如说,少吃主食就可以减肥——其实根本不可能,无论是减肥还是减脂,都是个系统性工程,不是光少吃主食就能解决的,一天嗦五遍粉,你照样瘦不下去。
但这个让我嗦起粉来心安理得了呀?给我吃大肥肉找到借口了呀?我太需要这条谣言了。
再比如说,神农架野人、天池水怪、喀纳斯湖水怪这种“走近科学”,你稍微一动脑子就知道根本不可能有——数量要是那么一两头,这么多年,也早就灭绝了吧?你怎么还能看见?
但这个让我很兴奋啊?让我觉得自己又行了啊?觉得自己好像是个科学小达人的样子啊?
反观“年兽”,也是这样——张口闭口说年兽,显得我很懂年俗啊?显得我很明白传统文化啊?
那么我当然需要它咯。
就算它不是真的,我也要让它变成真的。
于是,谎言就这样成了“真理”。
作者:
- 微信:1715524655
- 公众号:秘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