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评论

今天所说的姓名的姓,实际上全称是姓氏。而在先秦,姓和氏是不一样的,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这里要说到的,绝不止这些。

I

姓氏起源

通常会有这么一个说法: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母系社会早于父系社会,所以姓早于氏出现。

那么最古老的姓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地名、山名还是水名来的吗?如果是从地名、山名或者水名来的,就得请问地名、山名、水名是怎么来的?给它们取名的自然只能是人。在上古时代,肯定是先有部族,然后才是部族的姓用以给部族居住地的地区、山、水命名。

比如说妫水,要先有妫姓的部族来到这一带作为居住地,然后妫姓部族才把他们的姓给流经他们居住地的河流命名而称之为妫水。如果以后有新的部族迁徙到了这里,通常也会继续沿用原住民留下的命名。

所以黄帝的姓得于姬水、炎帝的姓得于姜水,这种说法就是本末倒置的,以后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姓|氏

“氏”的字源解析

最早、最古老的姓源自上古时期的部族用于辨识彼此的符号,换种说法就是族徽,将族徽绘制在旗帜上,这就是“氏”。所以《左传》中有时候在提到姓的时候也会说是某氏,比如说“姜姓”也被称为“姜氏”,在先秦某姓称为某氏也是对的,但反之就不对了。

“姓”是族徽,也就是一种符号,符号是早于文字出现的,所以起源是很古老的。族徽和部族的关系是一对一的,一个部族通常有且只有一个姓,从而使得该部族成员相对于别的部族而言有辨识度,一个人是在哪个部族出生的也就意味着终生属于哪个部族,所以“姓”的本字就是“生”,出生就决定姓什么了。所以姓与血缘的关系是很紧密的。

最早的姓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婚配。人类社会的婚配制度通常发展顺序是:群婚制-内婚制-外婚制。母系氏族社会就是群婚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当然群婚下应该父方基本也是本部族的人。

随着部族的逐步壮大,性权利失衡愈发成为严重的内部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最佳方案就是采用对偶婚,所以群婚就被对偶婚所替代了,对偶婚也就是一夫一妻制(妾是奴隶)。

但刚开始的时候各部族间还未有通婚,毕竟那时候还不需要搞什么政Z联姻,况且地广人稀的,部族之间很难有来往接触,所以只能是内婚,也就是同部族的男女才会结为夫妻,这就是同姓婚、异姓不婚。

当然后来有些贵族为了所谓血统纯正,继续搞内婚(近亲结婚)。商朝就有这样子的,宋国作为商朝后裔也有这个传统。像在《权力的游戏》中,坦格利安家族就是为保持其“高贵的血脉”而长期都是近亲通婚的。

《权力的游戏》中的“龙妈”丹妮莉丝·坦格利安

父母是亲兄妹

周朝就不一样,周人在婚配上是同姓不婚,这就是外婚制。《左传》就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其实人们在很早就已经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了。但外婚制是用来避免近亲结婚的吗?还真不是。

由于每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在内婚制时期,随着部族的壮大和迁徙,一个部族会分化出另一个部族,彼此之间脱离婚配条件后,会分化出新的姓,所以说在内婚制时期会有新的姓产生,上古时期会产生众多的姓就是这个缘故。

外婚制就是在这种同族源但又不同姓的部族之间通婚产生了,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族源的外婚也出现了。外婚制是出于政Z目的的政Z联姻,所以往往会是世代联姻,这就很容易构成姑舅亲了,根本避免不了近亲通婚。

在外婚制时期,姓不再分化,而是作为大的族徽始终保留下来,分离出来的部族会重新选择一个符号作为旗帜以区分彼此。这就是后来的“氏”,这些“氏”大多数并非原创,而是沿用原来的地名、山名、水名。因此氏与地名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氏会随着部族迁徙而产生早期的地名漂移现象,也就是多个不同的地方却有着同样的地名。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一氏对多姓的现象,就是夏代豕韦氏是彭姓,而商代豕韦氏是祁姓,这就是由于豕韦这个地方换了主人,所以氏不具有稳定性,只知道氏而不知道姓是无法追溯族源的。

周代作为外婚制较为普遍的时代,只有“氏”在分化,比如周王室是周氏,其分封众多同姓的诸侯像鲁、郑、曹等氏,而这些诸侯国虽然氏各不相同,但始终保留姬姓。所以在周代基本没有新的姓产生。

姓作为族徽确实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但一个族群只要施行内婚制,不管还是不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他们就有可能因为远距离迁徙或长期的隔离而创造新的族徽也就是姓,比如祝融八姓就是这种情况。

姓|氏

摩梭人:母系氏族“活化石”

最早的部落是由多个拥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母系氏族组成的,在群婚时期,这些氏族都是围绕着老祖母建立的,老祖母是作为精神领袖的存在,而部落的军事首领却通常是由有生理优势的男性担任的。所以氏作为描绘有族徽(姓)的旗帜是由担任军事首领的男性所拥有的,这就是男子称氏的源头。

总而言之,姓和氏从源头上的关系是有渊源的,一个是族徽,一个是描绘有族徽的旗帜,但互相又有着区别,特别是越往后区分就更为明显了,姓和氏之间也构成了复杂的多对多关系。“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这是不准确的说法。

简单举例说下姓和氏的多对多关系:姬姓有姬姓周氏、姬姓鲁氏等,周氏有姬姓周氏、妘姓周氏等。姬姓周氏和姬姓鲁氏的血缘关系比姬姓周氏和妘姓周氏的血缘关系要来得近。

所以在今天,比如有三人,两人姓周,一人姓鲁,两个姓周的血缘关系不一定就比其中一个姓周的和姓鲁的来得近。

II

所谓“上古八大姓”和“凡是姓都带女字旁”

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做“上古八大姓”,我也见到过这个概念也被正儿八经的被一些教科书所采用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姬、姜、姒、嬴、妘、妫、姞、姚”,另一种是“姬、姜、姒、嬴、妘、妫、妊、姚”。

无论哪一种,一个是不全面,还有一个是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只有带女字旁的姓才是最古老的姓,所以这就是由“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这一说法衍生出来的错误观点。

在今天的写法中,有不少先秦的姓是没有带女字旁的,里面也不乏在先秦显赫的存在,比如说子姓(商朝、宋国都是子姓)、芈姓(楚国),所以“上古八大姓”这个伪概念是漏洞百出的。

先秦的姓确实有不少在今天的写法是带女字旁的,所谓“上古八大姓”中的姬、姜、姒、嬴、妘、妫、姞、姚都是著名例子。但这种写法并不是最初的形态。

这就是涉及到汉字的形旁和声旁,就带女字旁的姓而言,其形旁就是女,而声旁是这个字女旁以外的其他部分。姓的最初形态其实并没有带女旁,比如说“妫”,其本字就是“为”,“为”的繁体字是“爲”,也俗写成“為”,可以稍微看出些许原貌。

姓|氏

“为”的字源解析

“为”的本义就是手牵大象,后来加了个女字旁就是为了强调这个“为”是作为姓来使用的,所以“姒”的本字就是“以”,“妘”的本字就是“云”,“姞”的本字就是“吉”(《左传》有“姞,吉人也。”),等等。

但为什么今天有的姓带女字旁而有的不带呢?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上,任姓(先秦典籍中任姓写作“任”而不是“妊”)就是写作“妊”,芈姓也带女字旁,隶定成“嬭”。

我想其中有一种可能性是常用字的缘故,像为、以、云、吉这些字都太常用了,所以有女旁加以区分是很有必要的。而像子姓和己姓又是另一种情况,“子”加女旁就是“好”,“己”加女旁就是“妃”,“好”和“妃”更常用的意思就不用我说了,还有读音也变了。实际上妇好就是子姓,商王武丁也是子姓,这就是一例著名的内婚。姬、姜、嬴、姚或许还有夹杂着一些政Z原因。

姓|氏

妇好鸮尊

III

先秦姓、氏格式和“大宗称姓”、“平民无姓氏”谬论

网上有着不少的历史段子,里面应该缺不了周公姬旦(谐音“鸡蛋”)和秦武王嬴荡(谐音“yindang”),纯当段子一乐的自然是无所谓,但要严谨深究起来,那就有问题了。开篇的时候就说过: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

可是到了汉朝的时候,就混淆了起来,在《史记》中提到姓氏一般说成是姓某氏,前面我们说过姓也能称作某氏,所以说对于姒、子、姬、嬴等这些姓而言用这种说法还是可以的,但到了《秦始皇本纪》和《高祖本纪》都暴露了当时对于姓氏之别已经模糊不清了。《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姓赵氏,《高祖本纪》说刘邦姓刘氏,也就是说氏也被说成了姓。《吕太后本纪》也说明在汉朝的时候女子也称了氏,吕是氏,吕太后也就是吕雉,作为女子也称氏不称姓。

先秦具体的姓、氏格式是如何的呢?这就有男女之别。前文说到姓氏的起源问题,但事物也是在不断前进的,在《左传》中有一段话,说明至少在周朝时期,姓、氏是如何得到的: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此。——《左传·隐公八年》

天子的姓来源于其血缘,氏来源于其直接统治的地区名。诸侯的氏来源于祖先的字或者是世代担任的官职名或是封邑名。天子和诸侯,自然在先秦时期都是由男子充当的,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不论是天子还是诸侯都是有氏的。

所以说我们经常在用的说法如姬昌、姬发、姬旦、姜尚(字子牙)、姜小白、嬴荡、嬴政等等,都是错误的,他们的正确叫法应该是氏+名格式,如姬昌应该叫周昌、姬发应该叫周发、姬旦应该叫周旦、姜尚应该叫吕尚或者齐尚、姜小白应该叫齐小白(《左传》就有这个叫法)、嬴荡应该叫秦荡、嬴政应该叫秦政或者赵政。

【补充说明1:个人认为吕尚封齐以后其氏是更改为齐氏的,除了其子齐丁公伋由于在吕尚封齐前就出生了,所以也用过吕氏,其他的后代都是不再用吕氏而是用齐氏了;补充说明2:个人认为秦国公(王)室除了最早封秦的非子和秦始皇由于各自不同的缘故用过赵氏以外,都用的是秦氏。】

姓|氏

周武王发(姬姓周氏)

这种姓+名之类的称呼先秦男子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以哪里为凭据产生了一种说法叫“大宗称姓”。

周朝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的区别,粗略来讲就是:大宗是嫡长子,小宗是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弟。

大宗称姓,就意味着周天子这个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的存在称姓不称氏,也就是说周武王被叫做姬发还是对的。这荒谬的不是一星半点,首先明显就违背了先秦典籍《左传》的说法,更不用说落实到具体情况上去。

比如说鲁国三桓,三家的祖先都并非嫡长子,也都各自得了氏,但之后他们的继承人绝大多数情况是由他们的嫡长子继承的,非嫡长子的嫡长子,那也是大宗,这些大宗要称姓不称氏,那三桓的氏到底是怎么传承下去的?

姓|氏

周朝宗法制示意图

所以不管什么身份,先秦男子确实都是称氏不称姓,先秦典籍中虽然不见周昌、周发、秦荡这样的称呼,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国君。国君在国内不需要没有必要用到氏,他们在位的时候国人一般都称之为王或公,外交时候被称为某王或公,氏就是他们的国名。

先秦女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姓+名,但往往我们都无从知晓她们的私名,在正式场合及记载基本难以出现女子的私名,所以姓往往作为先秦女子称呼的最后成分出现,比如武姜、成风、王姬、齐姜、楚曼、仲子等。在周朝,姓前面的成分有多种情况:

1.夫谥+姓,如武姜,为郑武公夫人;

2.谥+姓,如成风,“成”是她自己的谥号;

3.父国称呼+姓,如王姬、齐姜“王”代表的是周天子(周王),周王室的女子都可以叫做王姬,齐国公室的女子都可以叫做齐姜,所以在她们的娘家这是毫无区分度的称呼,但这种格式或许也显现了后来女子也称氏不称姓的端倪;

4.夫国称呼+姓,如王姚、楚曼,楚武王夫人楚曼按照父国称呼+姓叫做邓曼,邓曼在楚国有一定辨识度,楚曼在楚国以外有一定辨识度;

5.排行+姓,如仲子。

在所谓“四大妖姬”中(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褒姒和骊姬都是父国称呼+姓的格式,妹喜(有施氏女)个人认为是姓+名。妲己(有苏氏女,妲己出身的苏国是己姓国)的“妲”有说是字的,但个人还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这事关“苏妲己”的叫法是否成立。

姓|氏

《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褒姒(父国称呼+姓)

或许由于姬姓和己姓的女子往往出身好又相貌佳,所以姬和妃成为古代对妇女的美称,当然姬后来还被用来称呼妾和歌女了,这就好比“公主”、“小姐”、“圣母”等词义的变迁了。

先秦的平民也是有宗族的,一般情况下脱离宗族的很有可能是沦为奴隶,有宗族就意味着有姓、氏,沦为奴隶则意味着会被剥夺姓、氏。如果一个诸侯国灭亡了,其国民不会全都以国名为氏,原来是什么氏就是什么氏,除了公族及服侍公族的奴仆们才会以国名为氏。

IV

背后的社会变革

秦汉以来,姓和氏不再被区分开来,表面看起来是姓和氏合流成了姓氏,实际上是姓的消亡。外婚制实质上是血缘贵族之间的政Z联姻,随着战国时期的政Z导向、秦灭六国tong一中华、秦末农民.起yi战争、楚汉战争以及由“流氓”刘邦建立起汉朝,血缘贵族逐渐走向消亡,血缘贵族政Z也成了过往云烟,外婚制也就跟着瓦解了,姓也就跟着毫无用武之地而消亡了。

所以事实上今天所谓姓氏、姓本质上就是氏,古姓们早已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不再有人能够明白的追溯清楚自己的血缘了。古姓消亡以后,在今天的姓氏里我们依旧能看到那些带女字旁的存在,难道是还有孑遗吗?很难有这个可能。就说今天的姜氏和姚氏,这俩也是非常常见的姓氏,但它们的主体应该不是来自古姓中的姜和姚。

今天的姚氏很大一部分应该同王莽改制有牵扯,在西汉末年的王莽是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同一些学者认为姚姓是帝舜后裔,所以很多确实是帝舜后裔的田齐后裔改“姓”为姚氏。姜氏则兴起于晋唐之际,可能主要有两部分来源,一个是改姓而来,还有就是羌人东迁之后有很多都以姜为氏(“羌”和“姜”)。

今天在先秦典籍中能找到的古姓没有多少,而从古至今百姓们的姓氏却又何其之多。氏的稳定性不强,所以后世有很多所谓改姓,真正来说只是改氏。秦汉以来的两千年发生的太多太多,以血缘论贵族,这点在欧洲比在天朝管用,天朝的姓氏哪家都配得上叫做“贵姓”。官僚政Z、中YANG集权、皇帝专制、“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些都是建立在血缘贵族被彻底粉碎后的政Z早熟。

所以说古姓消亡事实上是权力和政Z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社会变革了,秦始皇、六国贵族、西楚霸王,搞到最后的胜利者是个平民出身的刘邦。

字的逐步消亡,背后的社会变革是国家的成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时至如今,虽然仍有着宗祠祖庙、家族谱牒,但日益淡化、减少了。

姓|氏

”北雁云依”案

家族归属感的渐弱,城市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下的各家各户与人情冷漠,姓氏文化也在遭受着一些新事物、新观念的侵蚀,“北雁云依”案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民法典》也明确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或者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分析姓氏名字的来龙去脉,绝不是为了复古或是附庸风雅,从中找寻脉络、逻辑甚至是权力等等,才是关键所在。姓氏名字在未来还会怎样变化,请拭目以待。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少数人永远只是多数人的临时权力代理人。血缘贵族、皇帝、地主、旧官僚、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等,全都归于尘土了。不需要代理,会是一场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作者:陈瀚693315040 公众号:乐物生

福利: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秘术网,回复:666,赠送247本相面、手相、盲人派算命、摸骨、铁板神算、解梦、测字、占星等秘术古本!
  • 微信:1715524655
  • weinxin
  • 公众号:秘术网
  • weinx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2月10日 20:23:08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提供或转载自优质网络合作媒体,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更改和处理!
五花八门的郑玄先祖世系——不要迷信家谱 国学

五花八门的郑玄先祖世系——不要迷信家谱

谱牒作为中国一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被中华子孙视为传家珍宝,累世供奉。中国人对家谱的敬仰可谓根深蒂固,但敬仰归敬仰,国人现存的家谱特别是北方多是明中叶以后纂修,江南一带多追及两宋,甚至晋唐,但很多家...
白乐天《赠刘十九》非“刘禹铜”考 国学

白乐天《赠刘十九》非“刘禹铜”考

南师大名教授郦波尝于一节目言及唐人行辈,称白乐天诗《赠刘十九》之刘十九为刘禹锡族兄刘禹铜,其言之谬殊不足据,作三两闲言考之。 《尚书·禹贡》曰:“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尔雅·释诂》训锡为赐,即“锡”...
汉书笔记:卷五十二 窦婴 田蚡 灌夫 韩安国 国学

汉书笔记:卷五十二 窦婴 田蚡 灌夫 韩安国

1.窦婴田蚡均为外戚。窦婴为窦太后从侄,田蚡为景帝的皇后同母兄,从刘氏皇族的辈分序列来论,其实他俩是同辈分。田蚡未富贵前,可以以父执辈之礼事窦婴,已见其“前途远大”。 2.窦婴有实际功劳,与周勃一起平...
中华成语智慧丨塞翁失马 国学

中华成语智慧丨塞翁失马

中华成语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间从生活中积淀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的浓缩,每个成语洇染开去,背后都是中华文明的智慧。 下面说一说“塞翁失马”这个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故事了。老...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